二
陈老师的《山河长吟》是他创作10多部文学作品之一。一本《山河长吟》充满着浓浓的诗情,也充满了灵性。长安的风度,青藏的风情,陕南的风韵,黄土的风物,心灵的风景,焕发出作家心灵的颤动,诗意的喷发,真情的体验。
陈老师行走在青山绿水中,那山那水的清秀,那遍地野花的灿烂,那青草的馨香,那鸟鸣的婉转……拥抱大自然,歌之咏之,尽在一瞬间底蕴的喷发,就散发出一篇篇优美的文字。透过这精美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文中所承载的形象和画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审美向度与心灵撞击,寄情于山水,与自然对话。请读读《拉萨印象》吧。文中这样写“我”与拉萨:“看到一幅摄影:一群汉子,脱得精光,赤身裸体跪在珠穆朗玛峰前,合掌祈祷。我也想脱掉衣服,又担心身材不好看。”“拉萨是旅行家的标签。你说你热爱旅游,没到过拉萨不算真驴,说明你身体不行,胆量不够,视野不高。来世界屋脊走一遭,似乎才有点儿值得夸耀的谈资。”“在拉萨缺氧睡不着,回到内地醉氧睡不醒,离开拉萨还想去拉萨。”此时此刻,拉萨旷野的丰厚和作者心灵底片的融合,留给读者的是物态与人格的双重感染,一种无畏的强健的精神力量。《朝圣者》、《为灵魂盖房》、《长长转经路》等都属于此类。
再来看《激情旬阳》。该文第一节写书记的“兰草花”,“我们在傍晚的凉风的吹拂下,来到山间的农家乐。”“露天场院,木凳柴桌;清泉泡茶,山风送爽。”第二节写老百姓的“神” ,“神有时是具象的。神有时是无形的。神有无所不可的能力。神有慧通世界、预感未来的法性。神活在信奉它的老百姓的心中。”“我们逢年过节,就给‘红军老祖’进香。我们有心事,就向‘红军老祖’倾诉。我们有困难,就求‘红军老祖’帮助。我们把内心一切的秘密,一切的喜怒哀乐,一切的生身大事,都请‘红军老祖’来裁夺判定。‘红军老祖’是百姓心中的‘神’。”这样充满激情的诗意对话,富有节奏,富有韵律,富有音乐感,给人以健康活泼、清新自然的享受。再比如《高原短章》写“窑洞”、“毛驴”、“沙柳”片断,其实就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优美散文诗,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陕北高原风景画。陈老师年轻时发表处女作就是诗,从《安康日报》到《陕西日报》、《光明日报》发表诗歌作品,诗意的潜在力量对于散文的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因素。他说:我的创作历程,诗歌是源头,小说是波浪,散文则是绵长的江水。可见,散文是作家醉心力行创作并出新的华章。对于作家来说,作品中所展现的物象,既有艺术想象的驰骋,又有精神憧憬的外化,更多的是作家内心深处情感、思绪精神元素的真实体验。这一点,我从品读陈老师的作品中时时感觉得到,打动着我的心灵,蓬勃着我的思想。
“茶能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在我品读陈老师的散文中,深感更多诗意的东西潜在于那些清新朴素的文字里,如入品茶之境,一种恬淡的味道,令人忍不住去回味。“看似波澜不惊、平淡无奇,实则气息畅达、风规自远。”(史飞翔评语) 读者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如:《门的文化》从“最厚重的门——封建社会有钱大户”、“最轻便的门——柴门”、“最神秘的门——西藏的鬼屋之门”、“最奇特的门——西藏亚东小村落的门”、“最有灵性的门——云南佤族部落石门”……“门是屋的脸,展露着建造者的喜怒哀乐,贫富贵贱,脾性爱好,审美优劣以及各种各样的心态和特征。”《登汉山》写“不登汉山,不知汉中盆地的秀丽。”“要熟识陕南,熟识汉中,我们就得来阅读这文学的汉山,阅读王蓬为我们奉上的巍然风景。”透过这朴素的寥寥数语,作者的性情便跃然纸上。《登南宫山》看似平淡叙述登山的所见所闻所思,实则道出一种无畏的精神力量。“他以一个勇敢者的姿态,坚毅地攀登一座又一座文学的高峰。”读这样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思索、启迪,从中受到教益。
三
陈长吟老师喜欢摄影,常为图片配文字,久而久之探索出一种新的文本“摄影散文”,创作出一种画面感、诗意美的美文。他说:“散文的语言要像红酒一样耐看,散文的内容犹如红酒的味道一样要值得品读,散文的思想也要像红酒的营养价值一样于人有益。”把散文喻为红酒,出语不凡,掷地有声,独自一家妙语。
从美术的角度来看散文,他认为:小说是油画,诗歌是速写,散文就是国画,更偏重于简约和内在的韵味。简约、有韵味是形成陈长吟散文创作独特而又鲜明的特色。从文集看,陈老师的散文一般篇幅都不长,“少而精”。比如《彩陶女》就是其中的精品。作家诠释“美丽与痛苦”主题,让人联想翩跹,富有弦外之音。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轻轻地翻开书页,品读陈老师的散文,似乎不在于读文,而在于品析赏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融合,诗画合璧,融为一体。
作为摄影家,他的散文总是带有摄影的味道。读他的游记,我们不难看出陈老师对艺术摄影与散文创作的有益探索,是有别于时下的所谓“游记”。比如《汉水的三处意象》、《漫川关》、《山城白河》、《古镇恒口》、《剪影黄河》等等,字里行间仿佛是随着他的摄影镜头在款款地移动,秀丽的画面渐渐地舒展,读者不知不觉间忘我游走其中。.
作为散文家,他的散文借鉴摄影艺术的焦点在于截取景物的横断面,通过瞬间的画面透视潜在的丰富的生活,描述生活中的细节,引发联想与想象,展现画面美感。比如《登南宫山》中写道“平凹没吭声,继续大口大口地抽烟。烟头上的光亮,在暗夜里一闪一闪。”“平凹穿上一件黑棉袄,看上去像个土老帽,惹得人们哄声大笑。”像这样的句子在《平凹趣事》、《素描吴文莉》、《小洋的憧憬》、《暖风过山岗》等多处描写,好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好似一幅画的细部。描述生活中的细节,丰富作品呈现于人的画面美感,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表现生活厚度的效果。
《山河长吟》开篇金卷“长安风度”中,以《莲湖巷》、《建国路》、《案板街》、《白鹿书院》、《西安老城内的朝圣之地》、《西安人的景观大道》等六篇组成“西安文化地图”系列,给人以视图感、画面感、厚重感,人物、风土、物象、生活,尽在其中扫描和透视,读来给人快感、美感,富有情趣,“言有尽而意无穷”。
细读陈老师的美文,不难发现其中潜在的宗教情结的影像。《朝圣者》、《木佛记》、《佩玉的男人》等,将禅与佛教的感悟融入文中,演绎出“忘我”的禅家的思维。这样对“禅”与“佛”的现身说法,既是作家对自然的兴趣挥洒,又是自觉渗透对生命真髓的探究,将禅思转化为生命哲学,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哲学,它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文集中除了较多篇幅描写自然山水、地域风情风物外,还有一些“文化随笔”类的散文值得提及,包括《美文》的一些纪实文字、人物印象和序文、讲话等。像《平凹趣事》、《素描吴文莉》、《立学与立说》、《又闻乡音》等。或叙述逸闻趣事,或描述人物瞬间举止,或回忆往昔岁月,或陈述读后感想,或鼓励奖掖后生,都有作家自己独特的见解、思想,尤其是对后生文集所作的序文,总是给予恰如其分的分析和品评,重在激励后生上进,期待迅速成长。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陈老师的散文创作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从最早的《山梦水梦》到如今的《文海长吟》、《山河长吟》,吸收名家精华,创新散文手法,开创新文本,尝试与实践,探索与创新,集中体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正如陈老师在答鹤影问中所说“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专心做好一件事。”“踏踏实实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不浪费光阴,也不浪费上天赋予自己的才能。”
我深信以陈老师的才情、悟性与勤奋,以及宽厚旷达的人格,他的笔下会源源不断流淌出汩汩清泉,惠及期盼品读新作的读者,惠及他喜爱的散文事业,写出更多更好“诗情画意散芳菲”的篇章。
2008年8月28日写于洛州耕耘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