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那凝固了的眼神
湘匪·苗蛮子
身处异地,经久的独处,虽有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举杯碰盏,然而当宴终人散之后,一缕淡淡的乡愁轻轻绕上心头。人,就是这样,快乐的时候很容易把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淡忘。
时常,我们为了我们的工作、事业,我们的通讯录里排满了长长的电话号码,我们的话费逐月上涨。我们在不停地拨打别人的电话和不停地接听来电中,又有多少回把电话拨向那个不需要记录的老家的号码呢?我们似乎总有很多说明很少打电话回家的理由:事业需要发展,离不开事业伙伴之间、朋友间的感情联络;爱情的甜蜜需要时常问寒问暖。至于父母,少打几个电话也没多大的关系,他们也许能理解。或许,我们怕辜负父母的期望,不敢打甚至少打电话以免老人家失落;也许那种某一天挣了大钱荣归故里的思想观念时常占据我们的心头,以致老家的那个电话号码拨起来总感到很“沉重”。固然不错,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风、出人头地,然而,在这些希望的背后,也许,是很多简单、纯朴的良善的心愿。很多时候,一种伟大的爱的动力,让父母们牵挂远方儿女的远远不是你在外乡的发达与否,在他们心里面,能听到儿女熟悉的声音,知道儿女在异乡平平安安地生活,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父母是伟大的,他们只知道奉献,奉献那种有时甚至在我们认为的唠叨的牵挂。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呢,当父母在唠叨着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生活是否舒坦时,我们可知道父母在家的孤独与寂寞?然而,他们总不轻易流露这种感情,总是说“男儿志在四方”,让我们放开翅膀自由地飞翔,去远方的天空觅食。很多时候,当我们在灯红酒绿,胡吃海喝的时候,当我们穿梭于繁华的闹市中时,当我们徜徉于名牌服装店时,我们又有多少想到了我们家里的双亲?甚至于我们面对满桌的丰馔佳肴时是否也想到他们此时在吃些什么呢?
刘心武说,亲情、友情、爱情是维系一个人完满一生的体现,三者缺其一,是为憾事,三者俱无,是为可悲。这其中,亲情是我们扎根的土地,我们的成长,很多时候赖于这块土地的深厚和宽广。爱情可以被世俗化,可以随波逐流,可以如轻烟一样的远离你而去;友情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薄;唯有那份亲情,那份来自双亲的爱却根深蒂固,伴你到死。“一无所有”的含义是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认为,没有事业,没有钱,没有房子,孑然一身就是真正的“一无所有”。物质固然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少却了那份温暖融融的亲情,人生又有何意义?
改革开放的风吹遍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一群群地背上行囊,告别妻子儿女、父母远离故土,去远方寻找我们各式各样的梦。于是,我们把家园留给垂垂老矣的父母们。我们的许多家园变成了空巢。曾经的老少同乐,安享晚年,对于许多老人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想。老人们的孤独感随日逐增。
养儿为了防老,这既是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庭观念,也是一个镌进华夏民族深处,充满温情的解不开的情结。一方面,我们的父辈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就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希望子女远走高飞、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他们乐意远在异地的我们牵儿带女地回家当一回回“客人”。另一方面,当父辈们假以天年时,又希望子女能在身边。然而父母是伟大的,他们收藏起那份儿时的舐犊之情,悄悄地放在心底,让子女飞出那个曾经装满着孩儿童年的梦的巢,翱翔于蓝天;他们乐意子女们成家立业之后在一年当中偶尔回家做几回“客人”,这种“乐意”,是每当我们带着妻儿回家时父母的那慈祥的微笑,是他们那给“客人”张罗的背影。然而,这种“乐意”的背后,却深藏着一颗淡淡地酸楚的心啊。这种淡淡的酸楚,也许就在子女再次远行踏出家门的那一刻,也许就在双亲倚靠着家门或站立于村口,远望着子女消失在伸向外面世界的路上的眼神中,那一刻,那人,那翘首以待子女无法预知的归期的眼神,与家门口那熟悉的一切塑成了一道风景;那一刻,作为远离故土的我们能够体会到吗?
“孝”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种,给老人买名贵药酒是一种孝,轻轻一个问候也是一种孝。只是,当我们在行使我们各种各样的“孝”时,趁父母健在时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别抱着一朝发达之后予人丰厚补偿的心理。人生中,有些事不依你的意志去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