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救市说YES,中国对救市说NO!!


 美国出手救市

7月30,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总额达300亿美金的房市援助法案。该法案旨在帮助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e)摆脱困境,救助美国房市。

中国继续观望楼市

据《经济观察报》披露,至少有两份最新的政府部门调查报告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房价运行比较平稳,商业银行也没有因楼市造成重大的风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官方也认为,下半年,房地产方面不太可能出现救市动作。而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朱中一也开始向开发商吹风:“我们要充分理解,希望政府在目前就果断决策,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楼市在未来的几个月将继续被作为观察期而被观察的行业。

YES和NO背后的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中美两国政府这么强烈的政策反差呢?

我们来看看美国,其楼市是下跌已经造成了经济的严重不稳定,居民财富急剧贬值,消费受到影响。同时,房价下跌也使得地亚于银行的担保品价值降低,并使得借贷的标准更高,最终造成房贷拖欠比例上升,房屋终究难逃被拍卖的命运。结果,,这些问题使不动产相关贷款风险上身,尤其是次级房贷市场(提供信用稍逊的贷款人的贷款),同事,也似的不动产抵押担保证券和其他同类资产的价值降低。也就是引发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因此无论消费者还是金融机构均受到此连锁反应的牵连,影响流动性和企业运营。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中国房地产2000年以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从大城市开始的第一波商品房开始向二线城市波及,到2008年已经广泛波及到三线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在2007年年中达到一个峰值,尤其是06~07年,房价上涨成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很多地方比如珠三角是处于暴涨的状态,深圳06年一套福田香蜜湖片区高层10楼单位1.5~2万左右的价格,到07年年中达到4~6万的均价。所以对中国楼市来说,2007年是一个过涨的水平,尤其是针对人均收入来看,到2007年第三季度,政府开始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调控,开始是8月份银行内部的收紧贷款,然后是9.27政策直接针对炒房客的强势金融政策,到后来不断的加息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切都是伴随着国家紧缩银根的大政策来进行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中国不会这么快救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观察报》中提到的房地产市场相对稳定,普通居民对房价下跌继续期待;

其二:开发商称房价下滑将导致金融风险,其实,从全国范围内来说,远没有出现太多的“断供”,或者说,除了深圳近期将”断供“作为市场关键词,其他楼市均没有出现”断供“作为市场关键词的局面。对政府来说,房价只是关涉民生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出现金融风险就是重大的国家事件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所谓的金融风险远远没有媒体和开发商所说的那么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可能更多地是持续关注,怎么可能在银根紧缩取得一定的成效的基础上马上失手阵地呢?

其三:去年的一些列调控政策现在刚刚发挥作用,这应该是在政府进行政策发布的时候的预测范围之内的,所以,过度上涨区房价一定回落,其他城市房市趋稳,是政策的目的,而目前的市场上正是如此的表现,政府有什么原因去放弃已经通过政策调控取得的成果,而且这么快速地用政策救市?自己给自己打一个巴掌么?

其四:中国的经济过热已经不是个人的观点,而成为一种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走银根紧缩的政策,目的就是针对过热的情况,让经济发展慢下来,稳定下来,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盘整后再向前,如同94年前后奉行的“经济软着陆”政策一样,那么,如果中国这个大方向不变,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比重的固定资产投资怎么会大范围地放开呢?

其五: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真的是那么难过吗?一个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逐步远离暴利的时代,也许中国的开发商还没有适应象其他实业一样利润率相对没有那么高的情况,于是不顾自身的条件,大步地迈开步伐,经济上依靠银行或者对外融资,其实有些发展商可能只有银行这一个融资途径,那么本身走得就不稳,市场发生变换就必然会造成企业的危机,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么?来看看在这次银根紧缩过程中“死得很惨”或者“差点死的很惨”的企业,盲目地高价囤地,不具备专业开发的水准,战线拉得过长。其实在当年深圳铜锣湾倒下的时候就已经给这样的企业敲了警钟,可惜在06、07一片市场大好的情况下,大家只能看到钱怎么越来越多,而没有人去关注什么时候钱就全部被“洗白了”,这不知道算不算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商、开发商的一种悲哀。

因此,笔者赞同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在第三季度政府也不会马上跳出来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