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人们从未如此多地谈论中国,谈论这个庞大的、神秘的、全球大多数人不了解的国家。媒体进行的大量报道与调查让人们看透了表象,穿越了长城……中国将聚焦全世界的目光。”法国《费加罗报》形容道。
镁光灯一聚焦,焰火一升空,领袖们一握手,掌声和欢呼一响起,中国就完成了一场蜕变。引发和象征这场蜕变的北京奥运会被英国BBC称为“这个世界上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初次登场的盛会’”,美国《纽约时报》则称“在我们惟一的星球上,中国举办一届成功的夏季奥运会似乎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这场盛宴所引发的蜕变是如此富有戏剧性和象征意义,80多国政要出席开幕式的壮观场面使它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世界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正式承认——
通过这场蜕变,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逐一展示,通过消弭误解和敌意的努力,通过一次次握手和拥抱,中国正在获得世界的普遍接纳和认同。美联社对此评价说:“对中国而言,最终结果是胜利的。国际领导人到‘鸟巢’观看开幕盛会将使中国和世界观众充分理解北京自7年前申奥成功后就一直在传达的信息:中国成功了,不论评论人士喜欢与否。”
中国当然希望评论人士喜欢,因为她希望消弭一切负面的情绪,建造一种正面和积极的影响。正如英国《观察家报》所描述的那样:“体育本来是无足轻重的,但当各国赋予它如此大的重要性的时候,它可能就会为更大的目标服务。”
布热津斯基为北京奥运会“指定”了一个特殊目标,这位曾参与1979年中美建交的老人说:“奥运会把中国有机地纳入到国际社会中来,中国孤立于世界的时代从此结束。”
“孤立”这个词出自尼克松之口。40年前,这位麦卡锡主义者高喊着“在越南实现和平!在越南实现和平!”的口号当上了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含含糊糊地暗示:“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新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然后,他干了一件让整个世界大跌眼镜的事。他到了北京,并因此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中国曾经是个自我孤立的国家,“一成不变”是最贴切的标签。在被西方工业国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前,中国一向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那些远道而来传播福音的传教士为了迎合皇帝们的喜好,就改变了经纬,将中国安排在地图的中央。
然而在明朝以后、共产党执掌这个国家以前,中国从来没成为世界的中心。在17世纪以后的300年,英国是世界的中心;在20世纪,美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余试图成为世界中心的国家,不是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便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1978年,邓小平代表中国表达了改革和开放的决心。经过了30年的打理之后,这个国家成为亚洲的领袖。她现在有庞大的市场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她开放而且有进取心。于是冒险家纷纷来到这里,希望能够赢得赌博。于是在被遗忘了400年后,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费加罗报》的评价或许能说明某种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这届奥运会反映出一个在21世纪开放的新世界。这是一场竞赛,一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活力逼人的国家,另一方是希望获得普遍认可、坚持不能丢面子的西方。”
竞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独特性和墨守成规。《经济学家》杂志的外籍编辑约翰·格林默德曾描述说:“所有的国家都对自己的独一无二津津乐道。法国人坚持鼓吹所谓的法兰西特性;英国是个岛国,拥有悠久而未曾间断的议会统治传统,英国人因此认为自己享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美国人有自己的‘另类主义’,学术上又称之为个人主义,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很少阶级冲突,这也被罗纳德·里根总统简单地描述为钟爱自由的人们‘神圣计划’的结果……”
中国人又怎么样呢?
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说:“……全世界将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去那里,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中国撕下了“自我孤立”和“一成不变”的标签,“改变”是当下中国惟一的标志,也是中国的独一无二之处。
30年来,中国正是依靠着“改变”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她用改变自己来改变了整个世界;她用参与全球化来领导了全球化。几天前,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承认:“30年前,中国与世隔绝,举步维艰,贫困率与马拉维不相上下。如今,中国已加入‘超级联赛’:中国经济增长了9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这段时间里有两亿人脱贫,数量惊人。中国现在持有1.7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可以理解,这一成就使得世界上很多人深受启发。”
很多人试图通过成功、可复制和具有启迪意义的“中国模式”来获得成功,已经有好几个国家那么干了,还有更多国家正跃跃欲试。但是《金融时报》却告诉它们:“中国不是沿着预设的路线发展经济的,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在实践中学习,对于非预期结果和无法预见的事件灵活应对并注重实效,符合邓小平所推崇的‘摸着石头过河’。”
“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历程中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中国的改革方式也许比其实际的政策更为有趣。中国的改革是由实用主义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推进并调整的,而非执着于某种固有的理性并受意识形态限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以罕有的勇气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精神”,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达成了默契,为社会精英与弱势群体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为富有者与贫穷者的谅解建造了场所,为健全人和残疾人彼此尊重开辟了无障碍通道。
中国一方面为世界提出了新问题,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实践解答了其中的大部分;中国的年轻人一方面开始更自由地崇拜“美国偶像”,另一方面又通过姚明、刘翔和易建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中国梦”。多元化和无限可能性标志的改变,使北京时间变得与世界同步。
“中国改革者的智慧是‘让路’,为试验和地方自主性留出空间,抓住总会到来的运气成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如果真有一条经验,那就是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奥运会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同时也给了世界一个机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奥运会来到中国这个拥有全球近20%人口的国家,单是这一事实就具有重大意义。”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拥抱世界,在这个夏天,是最重要的事。
奥运会不但是竞技比赛,更是一场心灵的聚会;它不但是一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成果的展示,更是一个凝聚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舞台;它不但是全球化的一场大检阅,更是各国对未来坚持全球化之路而非经济民粹主义的一种伟大承诺。
中国人知道奥运会的象征意义,知道奥运会让中国实现了“最伟大的跃进”,所以他们那么自负和敏感,对于伤害和误解那么委屈和激动。中国渴望拉近距离,消除隔阂,赢得尊敬。要知道经过了30年的努力后,中国一直希望在彼此尊重和保护独特性的前提下修建共同的价值观。
“更高、更快、更强”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或许就是这样的价值观。罗格说:“奥林匹克运动应该通过倡导体育和我们的奥林匹克价值观,不断寻求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奥运五环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套普遍的价值观。”
奥运会对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一场场的体育竞技,还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譬如上海市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的那200个癌症患者,5年前他们决定为北京奥运会助威,奥运会不仅成为他们的一种希望,更是他们顽强活下去的惟一理由。他们“追求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更高、更快、更强”,实践着更震撼、更温暖的奥运精神,这种精神既超越了奥运会也超越了生命。
对于中国来说,惟一的挑战既不是来自体育的竞技场,也不是来自经济的竞技场,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成为“负责任大国”的精神准备?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承受大国优势所带来的误解与责难?还有,我们该如何在全球化当中承担一个领导者的责任?
以中国的名义,我们相信:中国准备好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承诺。为了这个承诺,我们愿意冒最大的风险,做最多的改变。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将“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精明理智和敏捷”以及“事业心”定义为“企业家精神”。如果一个国家也可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话,那么以前最具这种精神的是英国,后来是美国,现在是中国,我们把它叫做祖国。以中国的名义,我们相信。
镁光灯一聚焦,焰火一升空,领袖们一握手,掌声和欢呼一响起,中国就完成了一场蜕变。引发和象征这场蜕变的北京奥运会被英国BBC称为“这个世界上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初次登场的盛会’”,美国《纽约时报》则称“在我们惟一的星球上,中国举办一届成功的夏季奥运会似乎符合每个人的利益”。
这场盛宴所引发的蜕变是如此富有戏剧性和象征意义,80多国政要出席开幕式的壮观场面使它几乎可以被定义为世界对于中国“和平崛起”的正式承认——
通过这场蜕变,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果进行逐一展示,通过消弭误解和敌意的努力,通过一次次握手和拥抱,中国正在获得世界的普遍接纳和认同。美联社对此评价说:“对中国而言,最终结果是胜利的。国际领导人到‘鸟巢’观看开幕盛会将使中国和世界观众充分理解北京自7年前申奥成功后就一直在传达的信息:中国成功了,不论评论人士喜欢与否。”
中国当然希望评论人士喜欢,因为她希望消弭一切负面的情绪,建造一种正面和积极的影响。正如英国《观察家报》所描述的那样:“体育本来是无足轻重的,但当各国赋予它如此大的重要性的时候,它可能就会为更大的目标服务。”
布热津斯基为北京奥运会“指定”了一个特殊目标,这位曾参与1979年中美建交的老人说:“奥运会把中国有机地纳入到国际社会中来,中国孤立于世界的时代从此结束。”
“孤立”这个词出自尼克松之口。40年前,这位麦卡锡主义者高喊着“在越南实现和平!在越南实现和平!”的口号当上了总统。他在就职演说中含含糊糊地暗示:“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期,我们的通话线路是敞开的。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新世界——对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一个民族,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中。”然后,他干了一件让整个世界大跌眼镜的事。他到了北京,并因此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中国曾经是个自我孤立的国家,“一成不变”是最贴切的标签。在被西方工业国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前,中国一向把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那些远道而来传播福音的传教士为了迎合皇帝们的喜好,就改变了经纬,将中国安排在地图的中央。
然而在明朝以后、共产党执掌这个国家以前,中国从来没成为世界的中心。在17世纪以后的300年,英国是世界的中心;在20世纪,美国是世界的中心。其余试图成为世界中心的国家,不是成为战争的主导者,便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1978年,邓小平代表中国表达了改革和开放的决心。经过了30年的打理之后,这个国家成为亚洲的领袖。她现在有庞大的市场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她开放而且有进取心。于是冒险家纷纷来到这里,希望能够赢得赌博。于是在被遗忘了400年后,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的中心。
《费加罗报》的评价或许能说明某种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这届奥运会反映出一个在21世纪开放的新世界。这是一场竞赛,一方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活力逼人的国家,另一方是希望获得普遍认可、坚持不能丢面子的西方。”
竞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独特性和墨守成规。《经济学家》杂志的外籍编辑约翰·格林默德曾描述说:“所有的国家都对自己的独一无二津津乐道。法国人坚持鼓吹所谓的法兰西特性;英国是个岛国,拥有悠久而未曾间断的议会统治传统,英国人因此认为自己享有无与伦比的独特性;美国人有自己的‘另类主义’,学术上又称之为个人主义,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很少阶级冲突,这也被罗纳德·里根总统简单地描述为钟爱自由的人们‘神圣计划’的结果……”
中国人又怎么样呢?
美国奥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斯说:“……全世界将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经常去那里,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改变。”中国撕下了“自我孤立”和“一成不变”的标签,“改变”是当下中国惟一的标志,也是中国的独一无二之处。
30年来,中国正是依靠着“改变”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她用改变自己来改变了整个世界;她用参与全球化来领导了全球化。几天前,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承认:“30年前,中国与世隔绝,举步维艰,贫困率与马拉维不相上下。如今,中国已加入‘超级联赛’:中国经济增长了9倍,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这段时间里有两亿人脱贫,数量惊人。中国现在持有1.7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可以理解,这一成就使得世界上很多人深受启发。”
很多人试图通过成功、可复制和具有启迪意义的“中国模式”来获得成功,已经有好几个国家那么干了,还有更多国家正跃跃欲试。但是《金融时报》却告诉它们:“中国不是沿着预设的路线发展经济的,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在实践中学习,对于非预期结果和无法预见的事件灵活应对并注重实效,符合邓小平所推崇的‘摸着石头过河’。”
“毫无疑问,中国在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历程中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经验。但是,中国的改革方式也许比其实际的政策更为有趣。中国的改革是由实用主义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逐步推进并调整的,而非执着于某种固有的理性并受意识形态限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以罕有的勇气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中国精神”,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达成了默契,为社会精英与弱势群体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为富有者与贫穷者的谅解建造了场所,为健全人和残疾人彼此尊重开辟了无障碍通道。
中国一方面为世界提出了新问题,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实践解答了其中的大部分;中国的年轻人一方面开始更自由地崇拜“美国偶像”,另一方面又通过姚明、刘翔和易建联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中国梦”。多元化和无限可能性标志的改变,使北京时间变得与世界同步。
“中国改革者的智慧是‘让路’,为试验和地方自主性留出空间,抓住总会到来的运气成分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如果真有一条经验,那就是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奥运会给了中国一个机会,同时也给了世界一个机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奥运会来到中国这个拥有全球近20%人口的国家,单是这一事实就具有重大意义。”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拥抱世界,在这个夏天,是最重要的事。
奥运会不但是竞技比赛,更是一场心灵的聚会;它不但是一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成果的展示,更是一个凝聚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舞台;它不但是全球化的一场大检阅,更是各国对未来坚持全球化之路而非经济民粹主义的一种伟大承诺。
中国人知道奥运会的象征意义,知道奥运会让中国实现了“最伟大的跃进”,所以他们那么自负和敏感,对于伤害和误解那么委屈和激动。中国渴望拉近距离,消除隔阂,赢得尊敬。要知道经过了30年的努力后,中国一直希望在彼此尊重和保护独特性的前提下修建共同的价值观。
“更高、更快、更强”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或许就是这样的价值观。罗格说:“奥林匹克运动应该通过倡导体育和我们的奥林匹克价值观,不断寻求弥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奥运五环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一套普遍的价值观。”
奥运会对很多人来说不只是一场场的体育竞技,还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譬如上海市癌症患者康复俱乐部的那200个癌症患者,5年前他们决定为北京奥运会助威,奥运会不仅成为他们的一种希望,更是他们顽强活下去的惟一理由。他们“追求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更高、更快、更强”,实践着更震撼、更温暖的奥运精神,这种精神既超越了奥运会也超越了生命。
对于中国来说,惟一的挑战既不是来自体育的竞技场,也不是来自经济的竞技场,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成为“负责任大国”的精神准备?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承受大国优势所带来的误解与责难?还有,我们该如何在全球化当中承担一个领导者的责任?
以中国的名义,我们相信:中国准备好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承诺。为了这个承诺,我们愿意冒最大的风险,做最多的改变。
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将“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精明理智和敏捷”以及“事业心”定义为“企业家精神”。如果一个国家也可以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话,那么以前最具这种精神的是英国,后来是美国,现在是中国,我们把它叫做祖国。以中国的名义,我们相信。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