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奥运看中国现存的差距(下)


完美掩盖下的危机——关于我们的环境。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情绪,也使整个国际社会为之惊叹。然而,在北京奥运会逐渐离我们远去之后,我们也有很多的理由对中国的未来产生出许多的担心。比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的环境状况如此之好的状况能否得以延续,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想当初,中国的环境危机,一度成为北京奥运的重要障碍。140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入,200余家重污染企业搬离京城,更多地铁线路迅速开通。而京奥前后采取的应急性环境治理措施、周边省市为换得北京清洁的空气而不停关闭车间,甚而做好车辆限行准备等等,更使得北京在历届奥运会主办者中,成为为环境买单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的环境紧急动员状态,在残奥会结束后,自会回归“正常”。人们担心的是,饱受诟病的污染和浑浊会否卷土重来?公路是否又会让人绝望般地拥堵?很不幸,答案很有可能是“会”。环境治理的长期和复杂很难产生“吹糠见米”的效果。

    一直以来,追求可持续性发展始终是主导我们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的良好环境是否能够做到可持续,在几乎所有人的头脑中,都会画上大大的问号。为了那十几天的环境达标,我们无奈地采取了因噎废食、杀鸡取卵的绝对办法,通过汽车停开、工厂停产等方式实现了蓝天和白云的现身。另外,为了北京的环境质量,周边地区不惜作出任何牺牲,这种代价为了奥运会战略的实施,当然是值得的,但同样不可能长期持续。从一般的道理上说,从奥运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之后,北京人希望看到蓝天,其他地方的人同样拥有这个权利,北京人希望呼吸清新的空气,所有的中国人也当然拥有同样的基本需求。如果通过此次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能够给我们的政府真正的警醒,切实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并重,不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惜牺牲环境的质量。这个奥运会的任何付出都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啊。

如何让和谐的氛围永驻身边——关于文明建设的持久性。

记得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的一段时期,我们所有行政官员们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如果听到哪里有人聚众,哪里出现了上访,官员们就会如临大敌、草木皆兵,想什么办法也要劝阻群众,使矛盾不要激化。当时如果闻听有人想开赴北京去上访告状,那无疑是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官员们会迅即动员一切力量予以制止。由于体制的原因,由于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国情氛围之中,对于这些国人早就见怪不怪了。其实,这种紧急的奥运前的“灭火”行为,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和谐工程。按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确太需要和谐了,尤其是各国朋友都要来中国看奥运、旅游观光,如此门面的事情,当然要以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来迎接各路好友亲朋了。由于体制的特点及行为的习惯,我们的官员们很自然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尽管的确有些居心叵测之人幻想在这样一个非常的局势下,整出一些动静来,无奈在强有力的专政机器、国防力量、举国体制面前,任何试图破坏和谐氛围、寻机捣乱的企图当然是不可能得逞的,我们精心维护的和谐氛围终于伴随精彩的奥运会取得了圆满的结局。

然而,我想到的问题是,在我们生存的国度中,什么时候国人能够享受到完全自然、而非人为,完全人文、而非强制,完全主动、而非被动的和谐呢?其实,北京奥运会有关“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三大理念。就已经很好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途径。我们的国家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励精图治,已经获得了经济基础方面的雄厚财力,此次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更有利地说明了中国人可以完成任何别人可以完成的任务。尽管我们在社会人文建设上、在环境保护的目标实现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有许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克服。但我们通过此次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我们的国力经受了检验,我们的国家办大事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有利的证明。也许我们以后面对的环境问题、社会的民主建设、国家真正和谐共生局面的更好实现,难度会更大,但勇敢面对并战而胜之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对此,我们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