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晃”与“点卯”


     “打晃”与“点卯”


谭汝为

 

天津话“打晃”,指露上一面或短暂地停留。例如:“你毕竟在这儿拿兼职工资,甭管多忙,你也得来打个晃啊。”“老三,你忙不要紧,每天来打一晃,老人就放心了。”

 

天津话“打晃”的“晃”读为去声(四声)。其实,在普通话里,表示“很快闪过”的“晃”,应该读为上声(三声)。如“虚晃一枪”“窗外有个人影儿一晃儿就不见了”。这两个“晃”都读三声。

 

普通话读为四声的“晃”,表示摇动、摆动的意思。如“摇头晃脑”“风刮得树枝直晃”等。另外,汉语还有一个词儿“打晃儿”,指身体左右摇摆,站立不稳。例如:“大病之后,走路还有点儿打晃儿。”这个带儿化音的“打晃儿”和表示短暂地露一面的“打晃”,不是一码事。

 

天津话里与“打晃”意义关联的词是“点卯”。“点卯”这个词源于古代官员的作息时间。旧时官署规定在卯时(就是上午五点到七点)上班,主管官员按名册点名,查点到班人员,叫做“点卯”。点卯结束,开始办公。各级官员每天酉时(就是下午五点到七点)下班。工作时间12小时。

 

所谓“卯”,是十二地支之一,是古代的计算时间的符号。“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叫“十二时辰”。一昼夜分二十四时,每一地支表示一个时辰,每一时辰为两时。从子时(就是夜里十一时到次日一时)开始,依次类推。“卯”在地支中排第四位,“卯时”就指早晨五时到七时这段时间。各级官吏必须在这段时间内来到官署衙门。听候点名叫“应卯”,签到叫“画卯”,迟到叫“误卯”。

 

“点卯”这个古老的词,现在仍在习用,但所指已大不相同。例如:“你们老几位等我一会儿,我去公司点个卯就出来。”再如:“在单位拿钱,怎么也得隔三差五地去点点卯啊!”今天的“点卯”,是打个照面,应付差事的意思;已演变为循例到场,敷衍应付的贬义词了。

 

在天津话里,“打晃”和“点卯”在词义上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指短暂地露一面,但“点卯”指公事,“打晃”更多的指私事,——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