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课题组,以泛长三角(沪苏浙皖赣)为对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运用了实证方法,分为12章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内在联系和分工合作。首先分析了泛长三角概念提出的背景并将其定位于四省一市,介绍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从不同角度测定了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梯度,运用引力模型对泛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相关性作了实证研究,并从产业区位商、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关系和工业结构关系考察了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情况,全面介绍了四省一市的“十一五”规划和前两年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泛长三角合作空间及安徽在其中的定位。著作前后逻辑一致、思路清晰、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运用方法科学恰当,所得出的结论科学合理并有新的发现,如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测定、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工业结构关系、合作空间推定等都是对该地区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研究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著作,值得研究该区域经济的专家学者参考,值得泛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官员决策时参考学习,更值得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参考学习。
由安徽省发改委和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联合研究成果《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45万字,已经付梓,即将出版。
目录
序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到来2
第一章泛长三角区域提出的背景1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1
(一)长三角地区概念的形成1
(二)长三角地区的总体特征3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走势11
二、泛长三角提出的背景13
(一)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外部需求13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内在需要18
三、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21
(一)长三角“泛”与不“泛”的争论21
(二)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的理论依据22
(三)泛长三角区域概念界定的现实依据23
(四)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25
第二章泛长三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9
一、泛长三角区域地理空间及资源分布29
(一)泛长三角区域地理空间及特征29
(二)泛长三角区域资源状况及优势与劣势31
二、泛长三角区域人口及其结构35
(一)泛长三角区域人口总体状况36
(二)泛长三角区域人口年龄结构37
(三)泛长三角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结构38
三、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及分布39
(一)泛长三角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分布40
(二)泛长三角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分布44
四、泛长三角区域社会总量指标及分布48
(一)泛长三角区域城市化水平及特点48
(二)泛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状况50
(三)泛长三角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差异50
第三章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梯度测定52
一、梯度理论简介52
(一)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52
(二)梯度推移理论的发展53
(三)梯度推移的作用机制54
二、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梯度55
(一)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梯度55
(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梯度56
(三)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梯度56
(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梯度57
三、泛长三角区域相对量梯度58
(一)人均相对量梯度58
(二)地均相对量梯度60
(三)经济增长率梯度62
(四)总量综合梯度与相对量综合梯度比较63
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综合梯度65
(一)主成分分析法65
(二)指标选取66
(三)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梯度分析67
五、“十一五”第一年与“十五”第一年梯度分区比较71
第四章泛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76
一、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的理论基础76
(一)空间经济联系模型选择及推导76
(二)地区专业化指数对各地区GDP的修正80
二、四省地市级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83
(一)四省地市级与上海经济相关性83
(二)四省地市级与上海经济联系强度90
三、泛长三角区域省城间经济联系分析96
(一)四省省会城市间的经济相关性96
(二)四省省会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97
四、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地市城市与省城间经济联系98
(一)南京与江苏12市间的经济联系98
(二)杭州与浙江10市间的经济联系101
(三)合肥与安徽16市间的经济联系104
(四)南昌与江西9市间的经济联系107
五、泛长三角区域城市间经济“交互”联系109
(一)南京与安徽省16市的经济联系109
(二)杭州与安徽省16市经济联系112
(三)杭州与江西9市的经济联系115
(四)徐州与周边安徽城市经济联系118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120
第五章泛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关系122
一、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区位商122
(一)产业区位商概念及经济学意义122
(二)指标选取和实证分析124
(三)产业区位商的区域比较127
二、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度128
(一)产业集聚概念及经济学意义128
(二)产业集聚指数计算和分析130
(三)各区域集聚的主要产业132
三、泛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关系133
(一)各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及特征133
(二)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定137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142
四、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内在结构关系144
(一)工业结构关系的相关概念144
(二)相似系数测度及实证144
(三)工业结构关系的分析评价145
第六章上海“十一五”规划及经济发展走势153
一、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情况153
(一)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153
(二)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原则153
(三)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154
(四)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155
二、2006年、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158
(一)国民经济增长平稳158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60
(三)投资消费结构逐步优化164
(四)对外开放程度加大166
(五)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67
(六)其他社会方面168
三、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约束因素169
(一)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169
(二)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171
四、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175
(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进一步被确立175
(二)上海将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176
(三)上海将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177
(四)上海将成为内外资公司总部的集聚地178
第七章江苏“十一五”规划及未来经济走势181
一、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简介181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81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及阶段性特征182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183
二、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前两年发展状况185
(一)“十一五”期间前两年综合发展情况185
(二)“十一五”期间前两年经济运行状况190
三、江苏省经济发展SWOT分析194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194
(二)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会与挑战203
四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207
(一)国内外经济走势对江苏经济的影响207
(二)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推进生态现代化208
(三)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自主创新,着力推动第三次创业210
(四)进一步加强更高层次上的区域经济合作211
(五)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212
(六)深化“富民优先”战略213
(七)适应紧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213
第八章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及未来发展建议215
一、浙江省“十一五”规划主要内容215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215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216
二、浙江省“十一五”前两年经济发展情况220
(一)“十一五”前两年经济运行状况221
(二)经济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226
三、浙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227
(一)浙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27
(二)浙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234
四、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238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38
(二)增强工业竞争能力241
(三)加快发展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242
(四)加强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244
(五)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245
(六)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保障体系247
第九章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及未来发展对策建议250
一、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250
(一)“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250
(二)“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251
二、安徽省“十一五”前两年经济发展状况253
(一)两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253
(二)经济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260
三、影响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因素264
(一)安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64
(二)安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67
四、未来安徽省经济优化发展的对策276
(一)安徽未来经济发展指导思想276
(二)优化安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277
第十章江西省“十一五”规划及经济发展走势283
一、江西省“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283
(一)“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283
(二)“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286
二、江西省“十一五”前两年发展状况287
(一)“十一五”前两年综合发展情况288
(二)“十一五”前两年经济运行情况289
三、江西省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与约束因素296
(一)江西省经济发展有利条件296
(二)江西省经济发展约束因素302
四、江西省未来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308
(一)东进与南下战略并重,积极对接长三角与珠三角309
(二)继续推进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312
(三)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六大支柱产业313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缓解能源瓶颈315
(五)发展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经济316
第十一章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与合作空间推定319
一、区域内分工的利益与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的基础319
(一)主要的区域分工理论319
(二)区域分工带来的主要利益323
(三)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的基础327
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状况分析331
(一)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过程331
(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现状339
(三)泛长三角区域分工的趋势347
(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理性原则349
三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合作空间351
(一)共建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352
(二)共建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354
(三)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建设357
(四)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363
第十二章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选择368
一、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中的功能定位368
(一)面向长三角的能源供应以及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369
(二)面向长三角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70
(三)面向长三角的劳动力输出基地371
(四)面向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基地371
(五)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372
二、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373
(一)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空间373
(二)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空间376
(三)安徽在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空间形式379
三、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路径与措施383
(一)从区域角度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383
(二)从产业角度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390
由安徽省发改委和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联合研究成果《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45万字,已经付梓,即将出版。
目录
序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到来2
第一章泛长三角区域提出的背景1
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1
(一)长三角地区概念的形成1
(二)长三角地区的总体特征3
(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走势11
二、泛长三角提出的背景13
(一)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外部需求13
(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内在需要18
三、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21
(一)长三角“泛”与不“泛”的争论21
(二)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的理论依据22
(三)泛长三角区域概念界定的现实依据23
(四)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的界定25
第二章泛长三角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9
一、泛长三角区域地理空间及资源分布29
(一)泛长三角区域地理空间及特征29
(二)泛长三角区域资源状况及优势与劣势31
二、泛长三角区域人口及其结构35
(一)泛长三角区域人口总体状况36
(二)泛长三角区域人口年龄结构37
(三)泛长三角区域人口文化素质结构38
三、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及分布39
(一)泛长三角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分布40
(二)泛长三角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及分布44
四、泛长三角区域社会总量指标及分布48
(一)泛长三角区域城市化水平及特点48
(二)泛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状况50
(三)泛长三角区域居民生活水平差异50
第三章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梯度测定52
一、梯度理论简介52
(一)梯度推移理论的提出52
(二)梯度推移理论的发展53
(三)梯度推移的作用机制54
二、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总量梯度55
(一)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梯度55
(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梯度56
(三)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梯度56
(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梯度57
三、泛长三角区域相对量梯度58
(一)人均相对量梯度58
(二)地均相对量梯度60
(三)经济增长率梯度62
(四)总量综合梯度与相对量综合梯度比较63
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综合梯度65
(一)主成分分析法65
(二)指标选取66
(三)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梯度分析67
五、“十一五”第一年与“十五”第一年梯度分区比较71
第四章泛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76
一、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的理论基础76
(一)空间经济联系模型选择及推导76
(二)地区专业化指数对各地区GDP的修正80
二、四省地市级城市与上海的经济联系83
(一)四省地市级与上海经济相关性83
(二)四省地市级与上海经济联系强度90
三、泛长三角区域省城间经济联系分析96
(一)四省省会城市间的经济相关性96
(二)四省省会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97
四、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地市城市与省城间经济联系98
(一)南京与江苏12市间的经济联系98
(二)杭州与浙江10市间的经济联系101
(三)合肥与安徽16市间的经济联系104
(四)南昌与江西9市间的经济联系107
五、泛长三角区域城市间经济“交互”联系109
(一)南京与安徽省16市的经济联系109
(二)杭州与安徽省16市经济联系112
(三)杭州与江西9市的经济联系115
(四)徐州与周边安徽城市经济联系118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120
第五章泛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关系122
一、泛长三角区域产业区位商122
(一)产业区位商概念及经济学意义122
(二)指标选取和实证分析124
(三)产业区位商的区域比较127
二、泛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度128
(一)产业集聚概念及经济学意义128
(二)产业集聚指数计算和分析130
(三)各区域集聚的主要产业132
三、泛长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关系133
(一)各区域产业结构现状及特征133
(二)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定137
(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142
四、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内在结构关系144
(一)工业结构关系的相关概念144
(二)相似系数测度及实证144
(三)工业结构关系的分析评价145
第六章上海“十一五”规划及经济发展走势153
一、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情况153
(一)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153
(二)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原则153
(三)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154
(四)上海市“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155
二、2006年、200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158
(一)国民经济增长平稳158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60
(三)投资消费结构逐步优化164
(四)对外开放程度加大166
(五)自主创新能力增强167
(六)其他社会方面168
三、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约束因素169
(一)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169
(二)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171
四、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175
(一)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将进一步被确立175
(二)上海将成为全国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176
(三)上海将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177
(四)上海将成为内外资公司总部的集聚地178
第七章江苏“十一五”规划及未来经济走势181
一、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简介181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81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及阶段性特征182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183
二、江苏省“十一五”期间前两年发展状况185
(一)“十一五”期间前两年综合发展情况185
(二)“十一五”期间前两年经济运行状况190
三、江苏省经济发展SWOT分析194
(一)江苏省经济发展优劣势分析194
(二)江苏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会与挑战203
四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势207
(一)国内外经济走势对江苏经济的影响207
(二)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推进生态现代化208
(三)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自主创新,着力推动第三次创业210
(四)进一步加强更高层次上的区域经济合作211
(五)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212
(六)深化“富民优先”战略213
(七)适应紧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213
第八章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及未来发展建议215
一、浙江省“十一五”规划主要内容215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背景215
(二)“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216
二、浙江省“十一五”前两年经济发展情况220
(一)“十一五”前两年经济运行状况221
(二)经济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226
三、浙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227
(一)浙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27
(二)浙江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234
四、浙江未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238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38
(二)增强工业竞争能力241
(三)加快发展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242
(四)加强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244
(五)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健康发展245
(六)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保障体系247
第九章安徽省“十一五”规划及未来发展对策建议250
一、安徽省“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250
(一)“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250
(二)“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251
二、安徽省“十一五”前两年经济发展状况253
(一)两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253
(二)经济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260
三、影响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因素264
(一)安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264
(二)安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67
四、未来安徽省经济优化发展的对策276
(一)安徽未来经济发展指导思想276
(二)优化安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277
第十章江西省“十一五”规划及经济发展走势283
一、江西省“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283
(一)“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283
(二)“十一五”规划的发展重点286
二、江西省“十一五”前两年发展状况287
(一)“十一五”前两年综合发展情况288
(二)“十一五”前两年经济运行情况289
三、江西省经济发展有利条件与约束因素296
(一)江西省经济发展有利条件296
(二)江西省经济发展约束因素302
四、江西省未来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308
(一)东进与南下战略并重,积极对接长三角与珠三角309
(二)继续推进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312
(三)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六大支柱产业313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缓解能源瓶颈315
(五)发展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经济316
第十一章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与合作空间推定319
一、区域内分工的利益与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的基础319
(一)主要的区域分工理论319
(二)区域分工带来的主要利益323
(三)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的基础327
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分工状况分析331
(一)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过程331
(二)泛长三角区域分工现状339
(三)泛长三角区域分工的趋势347
(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的理性原则349
三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合作空间351
(一)共建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体制352
(二)共建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354
(三)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建设357
(四)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363
第十二章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选择368
一、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中的功能定位368
(一)面向长三角的能源供应以及原材料供应和加工基地369
(二)面向长三角的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370
(三)面向长三角的劳动力输出基地371
(四)面向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基地371
(五)面向长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372
二、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合作空间373
(一)从要素禀赋角度分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空间373
(二)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空间376
(三)安徽在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空间形式379
三、安徽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路径与措施383
(一)从区域角度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383
(二)从产业角度看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