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索引:
记者的核心是民众,对“民体”的关心重于“官体”,在官员和民众之间,记者们不是一家平直的天平,而是会倾向于百姓这一边。如果一个记者让官员放心了,那他就未必一定让老百姓放心。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说:“新闻媒体就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周明华先生在《广州日报》撰文,认为“将新闻媒体当作自己的“保健医生”,那么,我们的“官体”一定就会少得“怪病”。”仇和书记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监督,这说明他对现代公共管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当我们用现代人文的视野来反思“保健医生”这个角色定位,就必须坦诚地说,记者既不当不了“保健医生”,也没有能力“看病”。
在很多国家,大多数老百姓和官员的接触,并不是通过直接会面,也不是通过一对一的交谈,而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来了解他们的“父母官”。比如,在美国,10个美国人中,就有6个人说自己是通过来获得政府和时事的各种信息。记者们更像是“眼睛”,公众通过媒体来随时随刻地“审视”官员,把他们的管理作业置于光天化日之下,阳光要照得到每一个角落,这是“知情”;其次是监督官员们遵循法制,依法管理。有人说“将新闻媒体当作自己的“保健医生”,那么,我们的“官体”一定就会少得“怪病”。”其实,记者的核心是民众,对“民体”的关心重于“官体”,更多地去关注民生,在官员和民众之间,记者们不是一家平直的天平,而是会倾向于百姓这一边。
比如,1734年,《纽约报纸》的约翰·彼得·曾格(JohnPeterZenger)刊发了一篇猛烈抨击英国殖民地总督的文章,他的文风非常辛辣,痛批总督未经立法议会同意,而设立法院,而且擅自剥夺殖民地人民加入陪审团的权利,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当不了陪审团成员,就无法保护自己的权利。结果,总督大怒之下就把曾格以“诽谤罪”告上法庭,认为他的文章不尊重自己,容易引发民众对自己的厌恶。曾格却认为自己有权发表对一个失职官员的批评,只要批评属实,即使失职的总督受到人民的耻笑也未尝不可。结果,陪审团作出判决,曾格无罪,因为他的批评属实。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判决,说明当一个问题官员“犯病”时,记者只会让他痛苦不堪,而没有药到病除的舒畅。记者们也并不是“御医”那种服务生的角色,而是平等的批评者。记者只对批评的真伪负责,而不会为自己的态度好坏负责。一个人,和官员社会角色平等,不计态度地提出批评,这哪里有一点点“保健侍从”的感觉?
能够保证官员们“健康”,只有“依法施政”。遵守法制,关注民生,是官员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治病良药。用媒体监督官员,用法制监管媒体,总督挫败,曾格无罪,这就是法制力量的公平制衡。在法制为核心的现代社会里,官员和选民是主要角色,记者能力有限,他只是选民的“眼睛”。不必把记者们加封为四品侍卫,如果一个记者让官员放心了,那他就未必一定让老百姓放心。能够立法明确记者的权责,尊重媒体的相对独立性,这才是今天需要做的实事。
记者的核心是民众,对“民体”的关心重于“官体”,在官员和民众之间,记者们不是一家平直的天平,而是会倾向于百姓这一边。如果一个记者让官员放心了,那他就未必一定让老百姓放心。
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说:“新闻媒体就是我们的‘保健医生’”周明华先生在《广州日报》撰文,认为“将新闻媒体当作自己的“保健医生”,那么,我们的“官体”一定就会少得“怪病”。”仇和书记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监督,这说明他对现代公共管理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但是,当我们用现代人文的视野来反思“保健医生”这个角色定位,就必须坦诚地说,记者既不当不了“保健医生”,也没有能力“看病”。
在很多国家,大多数老百姓和官员的接触,并不是通过直接会面,也不是通过一对一的交谈,而是通过新闻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来了解他们的“父母官”。比如,在美国,10个美国人中,就有6个人说自己是通过来获得政府和时事的各种信息。记者们更像是“眼睛”,公众通过媒体来随时随刻地“审视”官员,把他们的管理作业置于光天化日之下,阳光要照得到每一个角落,这是“知情”;其次是监督官员们遵循法制,依法管理。有人说“将新闻媒体当作自己的“保健医生”,那么,我们的“官体”一定就会少得“怪病”。”其实,记者的核心是民众,对“民体”的关心重于“官体”,更多地去关注民生,在官员和民众之间,记者们不是一家平直的天平,而是会倾向于百姓这一边。
比如,1734年,《纽约报纸》的约翰·彼得·曾格(JohnPeterZenger)刊发了一篇猛烈抨击英国殖民地总督的文章,他的文风非常辛辣,痛批总督未经立法议会同意,而设立法院,而且擅自剥夺殖民地人民加入陪审团的权利,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当不了陪审团成员,就无法保护自己的权利。结果,总督大怒之下就把曾格以“诽谤罪”告上法庭,认为他的文章不尊重自己,容易引发民众对自己的厌恶。曾格却认为自己有权发表对一个失职官员的批评,只要批评属实,即使失职的总督受到人民的耻笑也未尝不可。结果,陪审团作出判决,曾格无罪,因为他的批评属实。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判决,说明当一个问题官员“犯病”时,记者只会让他痛苦不堪,而没有药到病除的舒畅。记者们也并不是“御医”那种服务生的角色,而是平等的批评者。记者只对批评的真伪负责,而不会为自己的态度好坏负责。一个人,和官员社会角色平等,不计态度地提出批评,这哪里有一点点“保健侍从”的感觉?
能够保证官员们“健康”,只有“依法施政”。遵守法制,关注民生,是官员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治病良药。用媒体监督官员,用法制监管媒体,总督挫败,曾格无罪,这就是法制力量的公平制衡。在法制为核心的现代社会里,官员和选民是主要角色,记者能力有限,他只是选民的“眼睛”。不必把记者们加封为四品侍卫,如果一个记者让官员放心了,那他就未必一定让老百姓放心。能够立法明确记者的权责,尊重媒体的相对独立性,这才是今天需要做的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