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绘神 以势取意
——评画家李繁民的画马特色
●向隽
群马兢奔,突显着千军万马奔腾奋发,传达的是大国振兴的辉煌盛世气象;一马狂飙,昭示着独行天下的龙马精神,赞颂的是信念坚定雄霸苍穹的英雄气概。观画家李繁民的马,就给我这样突出的感受,这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精神感悟和鲜明主题表现力的画家。他为马写照,抒发的是对祖国对人生乃至对自己的炙热真情和希望之祷,我一向认为这样的绘画才有时代意义,而发自内心的美术才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创作。
李繁民的马讲究造型生动准确,追求笔墨在点线面上的表现意味,这些得益于他经年累月的习练和探索,从当兵进入部队行军拉练到退伍回到地方走上工作岗位,环境改变曾经放弃过其他爱好,但只有画画他不曾割舍,以至形成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人们看到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双套配置:一边放着工作笔记本,一边会放着速写本,他养成了用速写记录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在他搬家的时候,有一些箱子特别惹眼,那里就装着画满的速写本,记录下他的人生轨迹和各种生活速写,什么叫生活什么叫生命积淀?那些速写本上的线条和符号依然做了生动的注解。为了尝试不同表现手法,李繁民画过油画,画过以水粉为材质的电影海报,而题材上他又广泛涉猎人物、风景、花鸟,最终这些扎实的笔下功夫都很好地体现在他对马这个题材的创作上了。
马为六畜之首,马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古以来人们就爱马养马成风,可以从传说和文献中看到,冷兵器时代以来,骏马成就过多少征战沙场的英雄豪杰,也成就过许多画马好手,远古岩画上曾经出现马的图形,而我国的甲骨文、青铜器上最早出现马的字符,汉代画像砖中已有马的形象。到了东晋,画马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题材,开始出现一些画马名家,唐朝陈闳、韩干、韦偃最初以画马创世,阎立本、李思训也以善于画马扬名,五代时有胡瑰画马,而北宋有画马高手李公麟,元代有赵子昂、龚开、任仁发,清代有张穆、钱沣和意大利人郎世宁画马能手,及至现当代马晋、徐悲鸿、溥佐、刘勃舒、韦江凡诸家。若论画马丹青能手,可以说代有姿态,风格各具。画家李繁民徜徉于历代画马名家的范本,清醒地意识到先辈的作品为后学提供了丰富的参照,也带来突破的门槛,但是少小就热爱马匹的他并不彷徨,立志为马写照,坚持深入生活去体察,在部队时只要有时间就跑到军马场画速写,特别是他的家乡古城徐州具有独特的殉马坑、戏马台和汉画像砖,面对殉马坑他用心体察那尘埃覆盖的马骨中隐现的金戈铁马的浩荡,伫立于戏马台他出神地感受宝马良驹在往昔神采飞扬的诗意,为了画好他钟情的骏马,一如赵子昂画马到了“据床学马滚尘状”的痴迷。
对马如此深切的文化体验,使得画家李繁民懂马却并不拘泥于马的种类和地域的局限,而是着意于马的风骨的理解,在表现方式上他善于向前人学习,又用心寻找自己的表达手法。有人在欣赏李繁民的骏马图时曾经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画家的马没有静立的马而全部都是充满动态的马?对于这个题材画家李繁民有自己的认识,他感到最能够表现个人感受的还是要舍静求动,他认为这样才能体现蓬勃焕发出的时代活力和自己饱满的激情,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美好的理想和锐意进取的华夏精神。于是我看到,在他的画面上呈现出以动绘神,以势取意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天马独啸、双骏飞驰、三驹奋蹄还是群马欢腾,他采取虚化处理,略去容易造成繁累的背景,以白写意由马独表,形成高度简洁含蓄的想象空间,集中笔墨塑造马的疾奔腾跃甩尾扬鬃的动势,从而通过刻画马的神态传达昂扬进取的精神内涵,用笔则讲究洗炼劲健而不失笔墨的丰富韵味。
2007年12月10日,李繁民先生给我发来一条手机信息,上写他的一首诗:“戏马台前写骏马,一画数年近花甲,京城喜逢一伯乐,牵手并进渡年华”,在这里我能体会一个执着于为马写照的画家的真诚和渴望,也借用黄庭坚《次韵子瞻咏“好赤头图”》:“李侯画骨亦画肉,下笔生马如破竹。”期待李繁民先生在写意马的艺术之境登上新的高度,让人们看到更加精彩的骏马图,在审美中感受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美术批评家 策展人 导演)
2008年1月12日-14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