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中国的历史和操作系统间的关系
甲骨文的名字很具中国化的味道,但却是地地道道的老外公司,公司发展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了。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看甲骨文你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感触。听“甲骨文”揣摩应该是跟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有关,而相应的却像是与电脑系统有关,因为在IT业界常常提及。
打开甲骨文的中国网站看了个明白,分析网站中的相关的信息介绍如下:
甲骨文与开放源码:
甲骨文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并将继续致力于为最终用户提供计算的选择、灵活性和更低的成本。通过在开发、测试、优化和支持诸如Linux、PHP、Apache、Eclipse、Berkeley DB和InnoDB这样的开放源码技术方面投入重要资源,甲骨文无疑将开放源码解决方案作为开发和部署的可行选择。
如今,很多客户都在关键环境中使用甲骨文和开放源码技术,并从更低的成本、更轻松的管理、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以及性能和可伸缩性优势中获益。
关键开放源码计划:
企业中的Linux——Oracle在Linux数据库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超过80%的市场份额,Oracle坚不可摧的Linux以极低的成本提供企业级Linux支持。
Eclipse——甲骨文是Eclipse社区的董事会成员和战略开发者,并已将Oracle TopLink捐献给该开放源码社区。同时,甲骨文还领导了Dali JPA Tools、JavaServer Faces (JSF)和BPEL三个Eclipse项目的开发并提供了开发人员。
简化PHP开发——甲骨文通过Zend Core for Oracle致力于将PHP应用于企业。
开放源码工具项目——甲骨文致力于多个开放源码工具项目,包括Project Trinidad (ADF Faces)、Eclipse、Spring和SASH。
Oracle融合中间件和SASH——SASH将开放源码技术Spring、Apache Axis、Apache Struts和Hibernate集成到一个单一的分发版中,经过测试和集成以与Oracle融合中间件协同工作。
嵌入式Berkeley DB——Oracle Berkeley DB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开放源码数据库,估计已部署了2亿多。
InnoDB——由甲骨文的子公司Innobase OY创建,是面向流行的MySQL开放源码数据库的领先的事务性存储引擎。
原来甲骨文是一家linux数据服务公司,跟中国历史上的甲骨文没有任何关系。
到目前为止,坚持三个主要原则简单化、标准化、自动化已经使Oracle在运营成本方面节省了超过10亿美元。简单化:利用集成的系统和单一数据库加快信息提供。标准化:使用开放、易于获得的组件来缩减成本和维护周期。自动化:借助技术和最佳实践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使用Oracle 的软件和服务,并应用这些原则,客户可以从信息中获得收益。 许多客户已经提高了利用信息和IT作为战略资产的能力,并且能够共享数据和程序、评估结果以不断改进、与股东达成一致,以及在所有部门间传递单一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