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长三角的认识和对融入长三角的认识
问:对长三角的认识?
答:有三个层次的感性认识:周而复的代表作《上海的早晨》以改造民族工商业者为题材,塑造了各具个性的资本家形象,其中对同业公会的认识最早就是从这本书中得来的。
芜湖被称为小上海,是有道理的。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前,芜湖的上海人比较多; 我们家就是1956年从上海迁来的,大砻坊的火柴厂、塑料厂、永康食品厂,包括变压器厂的前身好象叫什么电机厂的也是上海人比较多的。过去联盟化肥厂有一支全部是上海人组成的篮球队,一到礼拜天,就到永康食品厂来打球。球员中有“阿三”、“萝卜干”、“长脚”等等。 球场上下一片“阿拉”、“侬”、“伊拉”。
改革开放,把芜湖与长三角拉得更近了。改革开放初期,横向经济联合。外向型经济。1990提“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强化自身、迎接辐射”。新百大厦和全省的第一个股份制的商业企业。
从2000年以来,我们就谈长三角,从那时起,融入长三角就是专家学者的热门话题。 长三角,指以上海为龙头,由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16座城市所组成的城市群,这一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6% ,GDP占18.7%。芜湖先后引进了锦江集团、富春印染、台达电子、李尔汽车、杉杉集团等企业,长三角的企业、总部设在长三角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把视线投向了芜湖。芜湖还与上海有关方面合作,建设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并达成了芜湖核电站的项目协议。在服务业上,南京新百、南京侨鸿、上海浦发行、上海世纪联华等大企业,已经成为芜湖商贸业的领军企业。长三角是芜湖党政干部的“黄埔军校”、是芜湖市招商引资的桥头堡目前引进的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是芜湖人睁开眼晴看世界的这“WINDOWS”.
问:泛长三角元年------从市场推动到市场、行政的双轮推动
答:(1)中央高层第一次正式提出:
2008年元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但对于20年孜孜不倦地融入长三角“俱乐部”而至今仍在门外的安徽来说,却意味深长。这不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泛长三角”概念,而且要求安徽“积极参与”。表面上,“融入”与“参与”只是一词之差,实质上身份与地位截然不同。显然,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安徽乃至长三角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的空间,就有跳跃的空间,甚至变革的空间。安徽开始面对一个从未有过的机遇。尽管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方案还在热议之中,但无论哪种方案,安徽都被列入其中。安徽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在即将来到的“泛长三角时代”进入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2)制度层面:
2004年 ,上海提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战略。
同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修订章程,将成员调整为“由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其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组成”,其中“其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提法为安徽融入长三角开了一扇门。
这个时间,安徽省最大的呼应动作是提出建设“马芜铜经济圈”。南京都市圈规划明确提出:我省的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四城市是南京都市圈重要的组成部分。
2006年9月,启动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等省市场的泛长三角区域通关新模式。
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编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安徽纳入规划范围。
(3)“元年的意义”:市场自下的推动转向行政与市场结合双向推动。
国务院刚刚出台了一个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有五个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还是在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导向上;不管是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上,还是在户籍制度、教育方式的改革上,具有在国内社会发展中先行一步的尝试的意思。
二、主角还是配角,其实是副角:从地理相邻、文化相融、人缘相亲、历史相通,产业升级,经济互补到积极参与的三大优势------- 从融入到参与
问:主动参与,当主角,如何看“三大优势”?
答:我总是琢磨长三角、泛长三角在国家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地位,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靠近中国未来最大的发展极,要从这个层面来认识区位优势,
(1) 区位优势:-----优势、活力和攻坚
长三角区域最大的特色,就是这里有一大批经济比较发达,距离又比较近的城市群,其中有特大城市上海,也有享誉世界的历史名城杭州、苏州、南京,还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宁波、舟山、连云港,另外还有一批在经济上跑在中国城市前头的名城,浙江的温州、台州和江苏的无锡、常州等等。因此它在未来中国发展的棋盘上,是地理优势、经济活力、和改革攻坚三位一体的概念。地理优势和经济活力,是指泛长三角由一个上海和两个省,变成了完整一体的中国经济龙头—大上海区域。这个优势和活力,它在硬件方面的优势世界罕见,也因此,对此进行整体包装和全方位规划设计,潜力巨大、魅力无穷、前途无量、风光无限!泛长三角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2007年,该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5.5%,地方财政收入占27.7%,进出口占48.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57.7%。作为泛长三角核心的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基础最好的区域。 2007年,长三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72亿元,占全国的19%,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各占全国的10%,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接近珠三角和京津冀的总和。长三角创造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47%的贸易顺差,吸引了超过50%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心城市上海,经济和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都远远超出珠三角和京津冀的中心城市。长三角是中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正在形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在吸纳全球资源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日益增强。
(2)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瓶径 可持续发展
种种瓶颈在束缚着长三角的进一步发展:能源瓶颈,缺电、缺油、缺煤一直是长三角的软肋,能源危机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长三角的头顶上。基于此,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就不得不考虑到它的自身条件。能耗低、附加值高、人力资源要求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理所当然成为该地区的首选产业,而能耗高、基础原材料消耗大、劳动密集度型企业则应退后。“腾笼换鸟”,是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环境瓶颈, 长三角是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地面沉降区内累计沉降已超200毫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已形成上海、苏锡常、杭嘉湖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加剧了资源紧张压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废气、废物的排放量大而集中,江河湖海水质普遍恶化,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恢复生建。目前,长三角的综合商务成本已比安徽高出30%以上,长三角扩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土地瓶颈,长三角地区的工厂密布已经密到不可理解的程度:无锡市全境每平方公里有12个工厂。这种人口的压力,工业废弃排放物的压力,都迫使这个区域要提升层次、拓展腹地。
(3) 劳动力资源优势:
许多来自苏浙沪的投资商感叹,长三角的土地实在太贵了,而且企业用工也难保证,"在无锡,总是被招工难困扰,而在安徽,招工启事刚贴出去,就有上百人来应聘。"无锡客商林说。
三、融入如风----芜湖在长三角中的形象定位:
巽,风也,入也,顺也。
一阴从两阳。无阳不生,不阴不长,无合不成。
1、体格健壮的小伙子形象---姚明 NBA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重点是加快奇瑞汽车整车扩建、海螺装备制造、信义节能环保特种玻璃、美的日用家电基地、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芜湖电厂五期等一批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发扬钉子精神,推进华电二期、芜湖核电站、青弋江分洪道、宁安城际铁路、芜雁高速公路、铜南宣高速公路、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芜申运河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还要精心谋划和储备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具有较强牵动性的产业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这样一来,虽然成绩比不上长三角宁波、无锡,但在安徽长得帅,是个小伙子,很受欢迎。
这里有一个投资热土、产业对接问题。“怎样让芜湖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大讨论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制定优化发展环境有关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时起,芜湖抓住机遇,建立了奇瑞,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诸如海螺、美的、日立等重大项目。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芜湖三大支柱产业的龙头。产业对接: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有着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优势较为明显。有以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为主的汽车产业集群,以沿江石化和精细化工、沿淮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集群,沿江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滁州等为主的家电产业集群,以安庆、淮北、铜陵、阜阳等为主的服装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中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这些都十分有利于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2、先锋前卫的导演-------张艺谋
上海外国投资促进中心“政府之间互挖墙脚,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甚至一个政府内部的各部门之间都在搞恶性竞争”,“每个部门及其领导都有招商引资的指标与硬性任务”,“政府都去招商引资,既影响了政府本来应做的本职工作,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谓劳民伤财。”行政机构的办公模式的改革以及常宁的免费公交车、老百姓经济和内需
3、皮肤特白,漂亮大方的美女---李宇春 城市精神的培育 新文化”大讨论活动,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使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
旅游对接:目前,《关于沪皖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协议》已签署,并就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等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书。要依托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平台,加强与苏浙沪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积极利用上海72小时落地签证给苏浙沪皖区域旅游带来的机遇,加大"两山一湖"旅游品牌在长三角的宣传力度,继续与上海、杭州联手打造"上海名城―杭州名湖―黄山名山"国际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充分利用长三角在旅游资源开发、经营和宾馆饭店管理等方面的运作能力和经验,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推动餐饮、旅馆、商店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包括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把安徽打造成华东首选、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其它背景材料
1、总体: 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27%;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芜湖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两岸四地200个城市中位列第61位,列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其中企业管理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指标位居第9,在福布斯财富杂志的2006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芜湖名列第38位。今年,第五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发布的《2007—2008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芜湖入围近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20个城市排行,位列第九。目前,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6%,贡献率达80%。奇瑞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品牌创新创业的一面旗帜,海螺水泥产能亚洲第一,海螺型材产能世界第一,美的、日立的迅速发展,又让芜湖成为国内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
2、交通:芜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次于上海和南京的第三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陇海线、京沪线、浙赣线、京九线、京广线五条铁路在境内交会,芜湖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的建成更使芜湖成为全国重要的十字结点城市。
公路,芜湖同样是华东交通枢纽城市, 2条国道、3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会,北至合肥,北京,东到上海、苏州,南达杭州、宁波,西接铜陵,到武汉、成都、南昌的高速部分路段已通车。2006年国家发改委立项的上海到芜湖的城际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届时,芜湖至上海仅需2小时,已开工的芜太高速公路通车后,芜湖至上海仅需3小时。
航空,芜湖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机场均仅1小时车程。水路,芜湖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是国家对外籍轮开放的港口,远洋货轮可直达世界上46个国家和地区,是上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裕溪口煤码头是中国最大的内河煤港,两淮煤矿的“黑色能源”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向上海等长三角城市。正在建设中的芜申运河,将进一步密切芜湖与长三角城市的联系和沟通。
2、对接 农业对接:目前皖沪已签订了《食品农产品互认协议》,为皖货进入上海市场开辟了“绿色通道”,安徽已有多个农产品获得进沪“绿卡”。下一步,安徽要紧跟长三角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鼓励长三角龙头企业以各种形式在皖建立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提升安徽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档次和实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工业对接:未来长三角将把精品钢铁、精细化工、汽车、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这将增大对钢铁、有色、非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的需求。目前沪苏浙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而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因面临着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匮乏、投资成本剧增等一系列困扰,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作为安徽,一方面充分发挥重点产业的优势,形成与长三角水平层面的产业关联。把煤炭、钢铁、电力、有色、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具有较大优势的行业作为重点发展,同时积极吸引长三角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尽快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规模,形成与长三角垂直层面的产业关联。加强同长三角汽车、电子及通信设备、钢铁、石油及精细化工、家用电子电器、电站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等行业的联系,成为其扩散产业的协作基地和配套基地。及时追踪以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与医药、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机遇,积极介入,发展一批合作企业或配套企业,使之成为安徽经济新的增长点。
芜湖的“浙江”人很多,特别是早先若干年。年广久是典型的“浙江”人,耿福兴、马义兴这两个品牌人也是。现事业正旺的王大淮、束龙胜更是!这有近代史上芜湖的商埠口岸因素,也有现代人的创业财富因素。真正的浙江人在芜湖的很多,“温商”的市场园、城 已凝集效应,正日益冲击着芜湖人的视野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