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系《市场经济——回归文化母体之路》的姊妹篇(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8/18/130837.html)
一说到文化,人们就想到历史传承而来、相容于人们生产生活、凝结于各种知识技术之中的文化种种。我在前文所谈的体认文化就属此类。体认文化既包括中国的心性文化也包括西方的理性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人和周围世界具体结合关系的体认文化范畴,对认知个体(主体)而言,所有体认文化均是对社会个体具有为我客观化性质的属人存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以个体理性作为认知原点的哲学)大都以此种体认文化形态作支撑;因此以往哲学的侠义性,自然也被这种体认文化的历史侠义性所约定。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但凡作为世界观、方法论和具有工具性质的学说理念、科学知识,统统都烙印着体认文化的印记。
体认文化的侠义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认文化是个体对世界构成的各种知性关系、理性关系和实践关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化。它往往从个体认知的自然基点出发,复又把由此产生的全部经验形态和认知,重组在‘他’同对象世界交互一道的全部关系中。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们的全部经验和认知,都必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逻辑地自洽‘他’(体认者)同对象世界和谐相处的交互关系之中;此外,这种思维方式,通常是在“自我”与“他在”相区隔的前提下来运行的。
这里的“他在”,同个体所在社会的文化知性相生相伴,是反观自我和外部世界关系的知性存在(知域构成);也是可以结合到他和自己同类各种相互关系和相互一道生活的为我性存在。任何一种体认文化,都是他们类群文化整体依从这种“他在”关系(社会“个体”的知性存在和为我性存在)的交互作用中——社会厘定的。人类历史上,有一种类群文化整体的体认文化,就有一种彰显自己类群文化整体体认文化精神的生产与生活。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是两种体认文化彼此不同的最好证明。
2、如此一来,在社会个体那里,人类社会就如同被他们彼此不同的自我意识、文化理性所划分所孤立的一座座孤岛。乃至基于理性个体所成就的思想著述、理论体系大都带有如下特征:人类意识在各自文化心性上的天然利己性与主体排他性;人类活动在社会实践上追求目标-理想的线性、有序性和某种程式化的既定性;人类语言在知行关系上在概念指称的传递关系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和形而上的绝对性。以致,当社会个体将他们逻辑理性呈现在不同学科领域和社会实践时,又令上述特性历史地集结在相应学科领域的发展阈值上,继而在学科领域的界限划分和社会分工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彼此间的不可兼容性。。。。
3、进一步说,但凡从社会个体认知理性衍生出的理论体系与学科约定,大都采取一种物-我相分的理性状态。尽管人类在价值精神上同社会-自然-宇宙是精神合一的,但在他们作为社会主体的理性实践上,却是彼此分离的。具体说,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各项社会工程,终究要约归在人类个体的具体实践上。然而,随着人和自然具体结合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类变换自然活动的日趋复杂-深化,人类愈发需要以他们/它们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整体方式看待人和自然-宇宙的关系。不幸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客观历史要求——并不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体认文化所接受。人类个体的以自我意识为原点的认知理性,总是在区别于‘他在’的前提下方才‘立己’的。在人类的观念意识中,这似乎成为无法突破的绝对底线。
4、一个基本的常识告诉我们:人类文化精神的价值范畴,不在各种相互差异的文化本身,而在他们以某种社会主体性资格——运用这些差异文化、投身全球经济生活的社会实践。但是,当着我们的社会个体还未从他和周遭世界的现实关系中,看到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可能和必要,当着人类个体依然把认知理性作为提供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唯一源泉,人类的认知理性同他们变换自然活动的社会实践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逻辑悖论。人类社会本来要讲述的是一个物-我相合的历史故事,到头来却在他们的认知理性和社会意识中搞成了物-我相分的历史结局。
那些自我意识极强、而又善于对世界变化发表见解的知识分子们,恰恰成为这种结局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