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会“软着陆”
汪涛 [10-09 16:53]即便全球经济衰退,我们仍预计中国实际GDP增速将在8%以上
【《财经网》专栏/专栏作家
汪涛】由于预计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将更深、时间将更长,且全球经济增长将大幅减缓,2008和2009年中国GDP的增速将放缓。
然而,即便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我们仍预计中国的实际GDP增速将维持在8%以上,实现“软着陆”。通胀压力将继续缓解,整体通胀率到今年年底将回
落至4%,到2009年,将进一步降至2.6%。虽然出口及房地产投资增长将在未来数月显著放缓,但我们认为,政府的反周期财政和货币政策将刺激内需、部
分抵消外部负面因素的冲击。
增长并未急刹车,通胀也将回落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人们议论纷纷。近几个月,部分实体经济活动指标及销售数据大幅下挫,使得许多人认为,经济正在经历或即将出现“硬着陆”。然而,总体层面的宏观经济数据仍继续显示,这是一个虽然明显但步伐较为温和的增长放缓。
正如我们在以前的报告中所述,用电量、钢产量等一些月度的实体经济活动指标部分受到了暂时性因素的影响(详见“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何在?”)此外,以上这些数据、以及一些疲弱的销售数据,也反映出经济放缓的不平衡性。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更多地打击了钢铁消费量和其他重工业(能源密集型);加上股市重挫,城镇大宗消费品的销售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
从总体上看,即便城镇支出减速,实际零售销售仍然保持强劲。其部分原因可能是,燃料及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并未被完全剔除;但同时也反映出,在食品价格不
断攀升情况下,农村支出持续走高。固定资产投资近几个月有所反弹,重工业投资的上升,完全抵消了纺织业和房地产投资的放缓。
最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全球经济放缓,且三大经济体内需萎缩,但中国的出口增长目前仍表现不错。虽然出口增长的下滑趋势已有一段时间,却并未像一些微观案例显示的那样彻底崩
溃。尽管纺织品出口以及广东省的出口显著放缓——尤其是对美国市场,但对欧盟及亚洲市场的出口仍保持稳健。虽然受进口价格高涨的影响,2008年的贸易顺
差可能从2007年的历史高位小幅回落,我们仍预计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1%。
然而,未来几个季度,出口的增长将急剧放缓。由于
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美国经济将陷入程度更深且持续时间更长的衰退,而欧洲及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预计也将放缓。因此,中国出口的名义及实际增幅均将降至个位
数。进口增长预计也会放缓,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在2009年变为负值,而2007年其贡献了将近3个百分点。
出口增长及全球经济前景的进一步走弱,将导致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速放缓。我们已经看到纺织业投资增速骤降,如果整体出口放缓的幅度更大,恐怕会有更多的行业受到影响。
经济增长的第二大软肋,将是房地产投资。尽管受到2007年底宏观调控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仍表现强劲。然而,由于销售持续下滑、房价持续回调,再加上银行对开发商贷款仍受严格控制,我们预计,未来数月房地产投资及开发建设活动将显著放缓。
这两个行业对整个经济而言很重要。2007年,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为36%,为几大经济体中最高。2007年贸易顺差占GDP比例接近10%,净出
口贡献了GDP增幅的近四分之一。而房地产投资是总投资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部分,其对GDP的贡献预计在8%左右,这还没有考虑其与上游重工业之间的
联系。
通货膨胀将继续回落。今夏,随着国内食品价格回稳,中国的整体通胀迅速回落。而且,在导致食品价格加速上涨的部分因素逐渐消散的情况
下,这一趋势有望延续。虽然工业投入品成本的部分涨幅尚未完全传导至消费品价格,但来自大宗商品及能源价格的上游价格压力在近几周已有所缓解,预计未来数
月将进一步走弱。明年,油品价格预计不会上涨;此外,如果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出口转为内销,那么,部分消费品的价格甚至可能面临下行压力。
关于通货膨胀率,我们预计,到年底将回落至4%,到2009年则进一步降至2%-3%。该数值已考虑国内粮食价格将继续面临上涨压力(同比涨幅可达8%-10%),且国内能源价格将上调。
虽然全球衰退,但中国可以避免“硬着陆”
在全球衰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怎么能够避免急剧放缓呢?
首先,尽管近几年出口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是,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与其较小邻国一样,是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过去几年,内需对GDP增长的贡献基本上都高达9%,比较稳定。
其次,从总体上看,我们不认为中国的住宅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过剩,并预计房地产投资将在2009年中期企稳并反弹。尽管房屋建设速度较快,但总库存相对
于销售一直呈下降态势(直到最近)。估计中高收入城镇的居民房屋需求仍十分巨大。更重要的是,过去两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并未伴随着银行向房地产业贷款的
过度扩张(包括按揭贷款、向开发商及建筑公司贷款),这类贷款占到银行总贷款不到20%。
最后,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完全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部分抵消全球衰退的负面影响。政府可以放松目前相对较紧的信贷政策,以支持企业投资;同时,良好的财政状况也使得其有足够的空间提高政府支出。
在谈到国内政策选择时,焦点往往集中在政府的财政状况及支出的灵活性。中国去年取得了财政盈余,而且2008年的预算也是盈余,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
不到20%。以税收改革的方式放松财政政策的提议已被讨论,可能很快便会实施。政府也可以在必要时提高公共开支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像亚洲金融危机时那
样(当时政府每年财政刺激占到GDP的1.5%-1.8%)。
就刺激政策的选择而言,在当前周期下,货币政策至少和财政政策一样重要。
2007年底时,信贷额度的执行更加严格、货币政策随之显著收紧(我们不认为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银行放贷的硬约束)。近几个月,名义信贷同比增速从
2007年10月的18%降至14%左右,而名义GDP增速则更高。虽然央行已经结束了货币政策紧缩,但实质性的放松——即信贷额度大幅度(大于1个百分
点)全面提高——尚未出台。贷款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增加2800亿元,即GDP的1%左右。
我们认为,为刺激内需,可选择放松信贷的途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五年,中国总的负债水平并未上升。事实上,在2003年-2007年,贷款占GDP的比例下降了约8个百分点。其他原因还包括金融体系内流动性充裕、在借贷需求强劲的情况下普遍存在着信贷配给,等等。
当然,我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测,也面临一些下行风险。
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全球衰退的深度和持久度及其对制造业投资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出口增速大幅下降、且投资者预计外部经济前景长期处于疲弱态势,那么,国内投资(及银行贷款需求)受影响的程度可能超出我们目前的预期。
第二个风险是政府刺激政策出台的时机及力度。在外部前景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反周期政策的出台可能要么太晚、要么力度太小。
比较乐观的情况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用来自中国的廉价进口商品,替代更高端的商品,且中国的出口继续扩张至其他非传统的市场,那么,中国出口的表现可能会强于我们的预期。此外,尽管外需性行业目前显示出较强的韧性,政策放松的时间可能提前、力度也可能更大。■
作者为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