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我发表英文报告,对地产和银行进行“压力测试”,结果不容乐观。建议集体沽售。本来我以为这次唱衰又会象从前一样惹来骂声四起,结果周末的美国金融业大洗底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看个目瞪口呆,根本没人有工夫理我。用我一个做私墓基金的邻居的话说:“这市场已经吓傻了,连骂人的力气都没了”!
其实一直到这个周六,雷曼出事之前,还有很多“顶针”的客户在和我电邮大战。“你凭什么说国内地产市场会价量齐跌?万科减价后市场热烈的反应就是需求旺盛的力证!”;“你需求正弹性的说法是不合逻辑的”;“我的模型显示很高的投资价值啊!”;等等、等等。我到后来在Blackberry上打字打到拇指酸痛,就给所有人丢一句话回去:“你拿着显微镜怎么能看到海啸的到来呢”?可惜再次不幸言中:到周日,海啸真的就来了。
周一下午,中国央行出人意料的减息。其中用意和美国的金融海啸不无关系。记性好地投资者应该记得96年中国开始减息后A股市场开始了长达几年的长牛行情。所以也我不奇怪当天晚上就有很多记者和客户打电话问我是不是就快见底了。我再丢一句话回去:Patience is a virtue。96年的中国股市和现在的股市在尺寸上根本不是一个量级,96年的中国经济还处在全球化前叶,并没有太多受全球经济的周期性感染。看美国和欧洲的经验,减息伊始,市场往往挣扎一两年才找到底部。原因很简单:财政政策虽然是猛药,但只能治一些小毛病。对周期性经济下行这种慢性病根本束手无策。货币政策是微调工具,就算风调雨顺,要改变经济运行大周期也要假以时日。更不用说中国公司面临外需疲弱,内需放缓,政策要理顺,产业结构要转型的多重挑战下,估值仍然偏高,利润下行风险巨大。如果运气不好,盎格鲁萨克森经济体核心引发全球金融产业大规模降低杠杆率,迫使更多的资产泡沫爆破,反过来冲击实体经济,从“外冷”变成“外冰”,那么,找底的历程恐怕才刚刚开始。
银行,地产,保险,这三个金融业的代表,恐怕要成为继续拖累市场的主力。我劝行业分析员把模型都扔了。因为现在已经不是对盈利预测修修补补的时候了。当经济周期跨越拐点的时候,大部分历史数据回归出来的假设条件都会剧烈变动而变得无效。所以模型在这个时候是没用的。
忍耐是美德的出处在西方已经无从可考。其实说的也很简单肤浅。应用到实战还是咱《孙子兵法》讲的精彩: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这市场才刚到乱的时候,还是“实而备之”吧。
(本文撰写与2008年9月16日。属于旧文上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