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王”频出到屡遭“流拍” 土地资产泡沫走向破裂


 

2007年土地市场“地王”频出的疯狂相比,2008年中国的土地市场风光不再,屡遭“流拍”,整个土地市场显得异常冷清。面对这样明显的落差,我们不禁要疑问:土地市场交易的冷清(特别是住宅用地交易的惨淡)原因何在?实际上,任何现象的发生,都会有因有果,土地市场的发展向来与楼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用更形象的说法就是“唇亡齿寒”。所以,全国土地市场今年以来交易的持续冷清,是事出有因的,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土地资产泡沫逐渐走向破裂的“旅程”。

以深圳土地市场为例,去年9月房贷新政发布之后,深圳楼市由此前的一路高歌猛进,开始急转直下,自年底逐渐步入长时间的低迷期。受其影响,土地市场也进入低谷时期,开发企业不仅拿地热情大减,拿地行为更是异常谨慎。

首先在12月份,宝安区3宗住宅用地因无人竞买而流拍,之后在20081月,深圳市首次出让的2宗限价房用地也有1宗出现流拍,仅有1宗地块成功交易。2月和3月两个月则既没有住宅地块供应,也没有住宅地块成交。进入4月以后,有8宗住宅地块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出让,但是最终只成交2宗,成交面积仅为供应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在5月,住宅地块供应减少,仅有2宗住宅地块通过招牌挂的方式进行出让,最终这2宗地块以底价成交。6月份是上半年以来深圳土地市场住宅地块成交量最高的月份,供应住宅地块4宗,最终成功交易3宗地块,交易面积接近50万平方米。此后自7月开始直至10月,深圳土地市场的住宅用地首次连续4个月出现零供应和零成交。进入11月才有1宗住宅用地成交,而此地块还是在6月份因无人竞买出现流拍的地块。而在2008年最后一个月份,住宅用地又出现零成交。

整体来看,在2008年深圳土地市场推出的17宗住宅地块中,共有8宗地块流拍,流拍率达到47.1%。换言之,接近一半的住宅用地出现流拍。而且这一现象不仅是出现于深圳的土地市场,实际上,自年初以来,全国各个城市均时有土地流拍新闻传出。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以来的半年时间内,全国土地市场流拍达40块,大量土地以底价成交,与地王频出的2007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另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全国土地流拍数量已经在120幅以上。这么庞大的土地流拍数量,实际上已不仅仅是开发企业拿地的信心问题,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土地资产泡沫的逐渐破裂。

而在土地流拍频频发生的同时,即使有土地能够成功出让,地价也持续走低,多数土地都是以底价成交。可以说,在房价疯涨时期被推高的地价水平,目前正在向土地的真正价值回归。

深入分析之后,不难发现,土地流拍和地价走低并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去年9月发布房贷新政之后,银行收缩房地产贷款,再加上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致使楼市出现持续低迷的状况,而楼市低迷、销售不畅,导致开发商陷入资金链紧张的窘境,拿地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楼市持续走低,开发企业对楼市发展信心不足,对大势难以把握,拿地趋于谨慎。此外,除了资金链紧张,今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土地方面的政策对开发企业的拿地行为也带来极大影响。例如,对闲置土地进行清查整顿、对延期开发土地的增值部分利润征收税费、督促开展节约集约用地等,都给开发企业释放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囤地、炒地都将面临极大风险!而这些土地新政又无疑会给拿大宗地的开发企业在融资上造成很大困难,加上银行房贷紧缩,土地频遭“流拍”可谓土地市场面对楼市低迷的正常反应。

总之,土地“流拍”以及地价下跌,实际上是土地资产泡沫逐渐破裂和土地市场价值重估的过程,表明房地产市场正在挤出以前积累的泡沫,而地价的走低也表明土地价格向土地价值的理性回归。

                               (作者:深圳尺度  吴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