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整合比肩央企 12省市快马加鞭


 上市公司整合比肩央企 12省市快马加鞭

                           六国虹

      据《华夏时报》统计,新年前后有12省市出台政策,鼓励辖区上市公司重组,并且期望与央企整合对接。此消息印证的事实,早在预料之中。

    本人曾从2004年以来,数次撰文对上海、重庆、陕西、东北三省的地方国企整合、上市公司重组进行过分析,窃以为:中国长期以来32个省、直辖市的地域分割,导致了资源分配的效率较低,也制约了经济统筹发展的进步。尽管中央政府一直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总导演,但全国经济实际实际上一直是32个相互独立、相互扯皮的经济体在恶性竞争,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大家都知道,中国长期以来的重复建设现象极为严重,其实实际根源就在此。

     此番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产业整合,必将打破地域分割的现状---其实地方政府在长期享受地域优势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各自为政、分而治之的苦果!央企的整合,其实就是要从上层管理链条中打破“诸侯分治”的局面,使国家资源得到科学的分配,以期产生合理的市场效益。那么,此番地方政府的态度已表明全国性的产业整合已水到渠成。我们对相关上市公司的整合尤其该高度重视。

           建议重点关注上海、深圳、北京、东北三省的地方产业整合为上市公司带来的机遇。

 

   附《华夏时报》的相关内容:

        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重大洗牌,央企将有一个50%规模的缩减,而地方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企业重组无疑进入“大年”。

经过4年的准备,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两大电信业,终于在2009开年之际宣布正式合并。不但如此,记者15日从国务院国资委获悉,中国三峡重组水利集团的方案,也进入挂牌前的最后准备,这意味着,2009年的央企重组继续高开高走。

“央企并购的持续走热,刺激了地方国企的重组进程。”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央企重组效应的带动下,在低价资产策动、地方政策推动、并购贷款正式实施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9年地方国有企业的重组,将呈前所未有的态势。

地方国企重组大跃进

“由于地方国企的资产总量比央企总量大,所以地方国企重组带来的综合效应也相对较大。”王忠明说,地方国企重组并非新话题,但是,地方国企在2009年的重组规模和重组力度,必将常说常新。

据了解,包括上海、北京、重庆、河南、山东、江西、广东、黑龙江、浙江、新疆等至少12个省市区,近期都以专门的文件形式,鼓励国资重组或者整合上市公司。其中,上海的国企重组,在历经5个多月的调研后,终于迎来这一轮的“爆发”,动作始于由上海国资委牵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的地方国有资产总量超过10000亿元,市政府明确授权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资产总量约3900亿元,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的47家企业集团,涉及79个行业,其中,包括23家实业公司、9家资产类公司和8家科研院所。

按照《意见》做出的规划,上海市从2009年开始,通过重组合并,用3-5年的时间,力争将企业的数量缩减到30-35家,对此,上海市国资委主任杨国雄表示,上海将重点引导企业向地产、金融、商贸物流、传媒、医药等五大关键领域和行业集中。

在上海国资委领导表态的同时,上海国企的重组工作,其实已经进入实质操作阶段。和上海有所不同,北京国资委针对企业所做的重组规划,以促成公司上市为主要目的。

前不久,北京市国资委在《关于加快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末,整体或主业资产的上市企业,由目前的1家增加到10家以上,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由目前的37家增加到60家。

与此同时,成都市国资委计划在3年内实现2~3家企业上市,而重庆下一步考虑打造的市属国有集团,整体上市数量为20家。

跨区合作对接央企

各地国资委在推进地方国企强强联合的同时,部分地区针对自身经营情况,提出“对接央企、跨区域整合”的口号。

在这方面,上海国资委表现最为突出。

上海作为国有企业重镇,为推进国资改革,上海市国资委在其规范化的文件中,突破性提出“吸引中央企业、全国地方企业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参与本市国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不但如此,上海市国资委还要“大力推动上海国有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

本报记者就此致电上海市国资委秘书长蒋苏平,他说,目前上海国资的经营性资产约有7624亿,在3-5年时间内,实现经营性国资30%证券化的目标,加大外向性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对未来的合作伙伴,这位负责人拒绝透露。

山东省也重视开发与央企的合作机会。

元旦刚过,山东省国资委就公布了《山东省管企业改革发展和国资监管工作三年规划》。

《规划》不排除与适格央企对接的可能,尤其在交通产业方面,据山东省国资委主任谭成义的介绍,山东高速集团根据大交通的产业目标,除了对山东省地方铁路局、齐鲁建设集团开展业务重组外,还将对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进行资源整合。

上海、山东等地的相关决策,其实与国务院国资委的想法不谋而合,在2008年12月25日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李荣融就提出,要加快央企和地方国企的“联姻”。

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要减少到80-100家,要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但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表示,能在2010年完成至100家的整合目标,压力也相当大。这种压力,将有利于促成央企“下嫁”到地方国企。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的联合,可以起到互相取暖的作用。

重组平台日臻完善

各地国企的重组,除了得到所在地国资委的支持引导,大的市场环境也日益完善。

1月6日,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产权交易所三方,正式签署“关于并购贷款合作框架协议”,首单并购贷款的成功签约,标志着银行贷款正式介入企业重组和股权投资领域,而首创股份作为北京市属的国企,成了该项目第一个受益者。

不久前,在国务院公布的“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就明确表示,商业银行应对兼并重组提供信贷支持。为此,中国银监会专门发布《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在此背景下,包括生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都在为实现重组利益最大化分头行动。

1月10日,监管部门在调整信贷监管政策的通知中,将鼓励开展并购贷款列为十大举措之首,标志着并购贷款正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一个新的贷款品种。

由于政策效应的放大,北京银行也在1月13日正式对外公布,该行与北京产权交易所,就发展并购贷款业务,双方已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并购贷款的开闸,对国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孟庆轩向本报记者表示,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重大洗牌,央企将有一个50%规模的缩减,而地方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企业重组无疑进入“大年”,而伴生于重组中的资金瓶颈,可望因此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