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卡友的几个问题的答复


有几个问题想听听前辈的看法:
您觉得现在的信用卡发卡市场现在是处于什么阶段了,已经开始由量向质的阶段竞争了吗?还是整体仍然处于发卡的"圈地阶段"?
偶尔看到一些报道说现在已经进入由量向质的阶段扩展了,可是从公开的资料来看,好象只看到招行宣布信用卡盈利了,而且即使对于招行信用卡盈利的这一说法也曾经有观点表示怀疑.
我是一个地道的"圈外人",当然无法得知一些确切的业内数字,但是仅仅通过公开的信息,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第二家银行宣布信用卡业务盈利.我想如果他们真的已经盈利了,肯定不会如此低调,反而会大肆宣传.
如果绝大多数银行还没有在信用卡业务上盈利,能算是已经开始提升到更高的"质"的层面竞争了吗?
如果算,我想也仅仅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吧?另外,我还曾经看到一篇报道文章提到招行信用卡的一位人士的话,大意好象是已经有的银行的信用卡有"余额代偿"的业务,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个人对这种观点稍微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不能如此简单的根据这一现象判定有些"过热"了.
因为不同的银行进入信用卡的早晚有别,像华夏银行进入信用卡领域比其他银行晚了很多,为了尽快缩短差距,而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现象或许可以说的某种"过热"的特征之一,而不能认定是过热的标志.我觉得并不是一定只有在行业过度竞争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业务.
我觉得即使在发卡的初级阶段,一些银行为了缩短差距也仍然可以采取这种非常规但是有效而且对那些早进入竞争对手来说杀伤力极大的手段.
希望有机会听到董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复如下:

1. 各家银行根据几年自身发展的情况,逐渐从“跑马圈地”转入了“精耕细作”阶段,但对于一些新发卡银行还不适用。毕竟还没跑够马圈足地,跑马圈地应该是发卡银行开始之初的唯一手段。越是晚发卡的银行,其投入的成本也就越大,这是必然结果。而对于发卡达到一定程度的银行来说,必须在所圈之地上种点什么了,这在最近我们以“联名卡工作室”名义与银行信用卡部门接触时,已经明显感觉到的变化,他们已经开始注重活卡率和使用率。

2. 是否盈利的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事,其中关键是要看怎么计算成本。我想可能只有行长、卡中心老总和财务部门才真正知道。作为外部人员只能是推敲和估算了。以招行2008中报为例,其信用卡非利息收入将近11亿,但是平摊后卡均非利息收入71元,其中POS收入仅28元,其活跃卡比例为总卡量的60%。另外,我们多见的只是某某银行发卡多少的新闻,却没听说哪家银行会公布销卡数字的,所以可见卡量中的水分了。办卡后“10元看电影”只能暂时增加一些卡量,但其背后却是银行付出巨大的成本为基础的。

3. 发卡方式的“非常规手段”的运用,应该说是不足为怪的。其实这些手段在大陆算是新鲜的,但多数都是台湾的翻版而已。我个人更认为应该是信用卡经营思想的建立,以及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现在市场上充斥的套现、代偿等,无非是信用卡特性的一种方式上的体现,其根本还是信用卡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所造成的,方式本身并不是造成风险问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