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山寨文化,我们忽略了什么?


“围剿”山寨文化,是功德还是失德?

设若我们稍微留意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有一种奇怪的形象一直在冲击着2008年中国的文化。这种“怪异”便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且让人目不暇接的“山寨文化”。尽管山寨文化多少有点旁门左道的味道,但在宽松的网络上,还是以极其强悍的世态林林总总地冒了出来,一股山寨风便但当山寨文化形形色色地、顽强地表现着自己并对主流文化发起挑战,进行攻城略地的时候,一向以主流自居的中心文化开始恐慌起来,一帮代表精英的文化人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便措手不及地进行“围剿”,大有一副要将山寨文化置之死地的侠义豪情与披肝沥胆!

有人说,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于是这股来自民间和草根阶层的山寨行为便演变成为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随即在文化界和媒体上关于山寨文化的讨论也如火如荼,--究竟他们是在文化创新还是在剽窃,是一种文化进步还是倒退?对此,鲁国平先生的回答是:山寨文化作为草根文化中负面多于积极作用一面的一类不成熟的文化,我的意见还是它从哪儿来还得先回哪儿去!既然它来自自我娱乐就在娱乐中存在吧!

很显然,对于山寨文化的存在,大家的看法是并不相同的。从草根大众的角度来看,它由于具有诙谐、幽默、讽刺的特性而被认为是草根的创新、群众的智慧。从中国的民族精神与主流文化的特性来看,又因其具有盗版、克隆、仿制、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缺乏根本性的技术创新和含量等特点,从而在争议中被主流文化者看作成了洪水猛兽。比如,“山寨春晚”公然叫板央视春晚的时候,鲁国平先生就直接指出:这样的艺术繁荣就等于公然支持艺术抄袭,非扰乱我国文化市场正常秩序不可。

对于究竟应不应该对“山寨文化”进行封杀或者采取非常手段的问题,笔者无以直接回答。笔者认为,只要是存在的就一定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设若“山寨文化”果真违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封杀或者采取非常手段都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山寨文化”是否背离了中华民族精神了呢?

以前笔者曾撰文论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贯穿全民族历史发展的群体精神形态,是积淀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中的精神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核心就是崇高至善的重德精神。从这个观点出发,笔者首先要问,当我们要将来自草根的“山寨文化”置之死地的时候,我们自身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吗?是有德还是无德呢?

一些女人光着身子让大众观赏,一些假冒伪劣利益炒作,一些功利的人士恶语中伤,一些浮华之人崇洋媚外,一些不法之徒蝇营狗苟......无论怎么样来说,也都是一些个体行为而已,难道这样就能使主流文化穷途末路、惶惶终日地说到民族精神不保、亡国灭种了吗?天人和谐群己和谐天下为公盛德大业是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方向;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致中和是实现中华民族美好理想的基本方式。重德应从重视大德开始,允许一些不和谐现象的存在并非就是对于民族的忽视,而恰恰是大德的表现。

中国历来讲究和为贵的,无论是在国内的和谐社会构建,还是对外的和平共处,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博大,而那些一时的义愤填膺就动辄封杀或枪炮相对的做法恰恰反映了精神的狭隘与浅薄。有人将中国对外的仁慈归结为民族的懦弱与无能,将对国内一些不文明现象制裁上的宽容视为民族精神的亵渎。于是便从一件小事开始借题发挥到了民族精神不存,并以此否定中国发展的事实,以国富而民不强来嘲笑当今的中国政府等等。笔者由衷地认为,正是这样的一些行为,才更加导致了民族精神的偏移,这无疑于是在制造流言来摧毁民族意志的堡垒,从而引领国民走上叛逆的罪恶轨道,这才是中华民族精神难保的罪恶根源。

我们应当相信,中华民族精神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形成、衍化和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与壮大,将会变得更加丰富,更能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新风貌......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坦诚善待“山寨文化”呢?

所以笔者认为,当在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言论的时候,还是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最好是就事论事。“山寨文化”固然有糟粕、有粗俗、有低级、有下流、有颠覆了传统的行业的“拿来”文化,但其间不是也不乏一些积极的、向上的、正义的、具有“警醒”和“震撼”的东西存在吗?不是也对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宏扬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吗?由此,我们又何必置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与内涵而不顾,一概而论而把“山寨文化”给一棒子打死呢?

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年代里,还是让我们用理智和头脑来善待“山寨文化”,慎言“封杀”吧!否则,我们或许就会在一时的“侠义豪情”与“披肝沥胆”之中落得一个彼此不分、荒谬可笑的结果!

(李吉明20091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