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30年:回顾与展望


    过去3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还不是完全的成功。总结30年我们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可以帮助我们继续前进。未来新30年我们还需要什么,能不能继续保持成功,假如需要某种新的因素、新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准备去做,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一轮的经济调整期,我认为是一个机会,对于未来能做什么,或者逼迫我们去做哪些调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遇。

 

    一、30年改革开放是扩大经济自由、创造发展激情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转为今天的中等以下收入国家,是世界经济史的奇迹。中国30年的发展成就表现在:持续的高增长使人均收入大幅提高,由人均GDP仅一百多美元上升到目前接近3000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实现了温饱,而且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中国的产业结构明显升级,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许多工业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城市化率明显提高,许多沿海大城市的收入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等。形成这一发展奇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开放政策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走市场化的道路,使中国人的发展潜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打破计划体制一靠改革,二靠开放,两者相辅相成,创造了一种具大的发展效应,即人人及各行各业都千方百计谋求增长、发展,既一切“向前看”,又一切“向钱看”,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使中国经济获得了无限的动力。过去的体制抑制了人们的发展激情,主要是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空间。旧体制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对所有人的经济行为实行过度的干预,人们的合理经济行为被束缚了,企业被束缚了,人的创造力被束缚了,企业和个人均缺乏自由,没有自由、不能自由地支配生产、生活及收益权(后来人们讲产权),社会经济便缺乏发展的激情,从而导致经济活力不足、效率低下。改革从“放权让利”开始,从农户的自主经营到城市承包制,企业和个人均获得了较明显的自主决策权、经营权、收益权。阿马蒂亚.森认为: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印证了这一点,不断扩大农民、城市劳动者及企业的自由选择权,增长或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开放不仅使我们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贸易增长来促进生产、积累财富,更重要是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市场意识、管理和技术。因此,改革开放就是创造经济自由,释放发展激情的过程。

第二个导致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是根本地改变了过去超前式的发展战略(即重工业优先战略),使经济发展战略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改善的内在要求相一致,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宏观配置效率。过去的重工业优先战略的特点是“逆比较优势”,即超越经济能力及技术发展阶段,因此,花很大的力得到的效率却很低,重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更多的资本及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但我们由于没有使农业、轻工业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因此,使得我们的资本积累远远无法满足重化工业的发展要求,打个比方说,这是让小学生念大学,世界经济史及个人成长的经验均表明,超前式发展不可能成功,只能浪费资源、劳民伤财,日、韩的赶超式发展实际是加快发展,而不是超前发展或跨跃式发展,“超前”与“赶超”是完全不同的。体制问题是导致低效率的重要原因,同时,战略错误在宏观上扭曲的资源配置,使效率进一步低下,并导致严重的经济结构失衡,所以,中国1978年的变革,是两方面的重大改变,一方面改变体制,一方面改变战略。这种战略调整就是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业发展、给轻工业补课。这种战略转变之所以获得明显的成功,就是因为从产业、产品发展上是与人们的需求相一致的,当时人们最大的需求问题是就是解决温饱问题,以“吃穿用”这些基本需求为生产目标,由此人们得到了最大的实惠。

    仅有以上这两个原因还不够,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原因配合,才能使中国走上长期加快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发展很幸运,第一个幸运之处是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有庞大的海外集团,即华侨力量,这是中国开放促发展的最有利条件,在中国开放经济、走外向型发展之路的初期,华人资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港澳台资本及其他华侨资本是80年代利用外资外脑的主力。第二个幸运之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战略调整正好与当时的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相衔接,当时的亚洲四小龙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逐步丧失,正好需要向外转移,即我们抓住了“产业雁形发展”的历史机遇,当然90年代中后期,我们又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这些都是加快发展的十分关键的因素。当然,中国的市场规模大也是一大优势,在中国,随便一个产品其市场规模都是具有国际性的,所以,这使我们的产业和企业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再加上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从而明显地节能成本、提高了盈利水平。

 

     二、新30年的发展思路

     自1919年“五四运动”算起,中国人探索和推进现代化已经经历了90年,现在基本找到了一个适合我们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但我们不能以为未来会自动成功,现在离最终成功还有相当差的距离。特别是可能遭遇“中等国家陷阱”。90年代我国经历过三次巨变,每次时间都在三十年左右,即三十年必大变,如1919至1949年的三十年,中国人经过革命,建立新国家;1949至1978年,近三十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存在着十分严重的体制和战略问题,最终导致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巨变;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经济步入稳定的加速发展期,中国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又到了新的发展路口,国际金融大危机的影响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要求再有一次巨变,也就是现代化的最后一步(冲剌阶段)。新30年在战略任务上将明显与过去的30年不同,但都要求体制创新和战略的大调整。过去30年我们的发展任务是:搞活、转型和加快增长,未来30年代靠这些是不够的,仅仅有快速发展不够,必然要加上在重要的产业上建立国际竞争力,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上要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优势不足以使我们跨过中等国家水平。这要求我们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继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市场化的道路,建立完善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同时,形成高效率的政府管理体制。

    二是要改变已经明显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特点是“两个过度依赖”,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外资和房地产,这两者在带来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却造成了经济内外的严重失衡和缺乏竞争力,如房地产的长期过度发展,既抑制着城市化(房价越高,农民进城越难),又阻碍着产业升级,还造成资源能源过度消耗,而过度依赖外资,便抑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的一个最大缺陷是竞争力弱,没有竞争力提高的高增长,必然是成本高(代价大)、效益低,因此,依靠它,不可能实现由中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发展模式转变:(1)改变落后的消费模式,扩大消费需求。我们传统的消费模式是“以吃、住为中心”,过度强调吃和住,导致其他方面特别是“玩”方面的消费不足,从而不利于服务消费的增长及服务业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西方的消费模式是以“玩”为中心,“玩好”不仅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大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见识和能力,同时,由于“玩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及存在更多内在性的创新要求,因此大大促进了技术创新。改变过度地消费住房和吃的旧的消费模式将极大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2)大力促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有两个目标:一是建立战略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化工等重化工业)的竞争力,形成强大的自主品牌和相应的供应链,大幅度地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围绕着产品“紧凑化”方向,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紧凑化”就是要节能节资,产业政策和消费政策都要鼓励产品“紧凑化”生产和创新。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紧凑化”上。(3)利用两个机制促进产业竞争力提高。一是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重化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二是促进民营资本的大发展,让民营资本在相当程度上替代外资和国有资本,成为战略竞争产业的主力。

    另外,在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保持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靠转移,促进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转移,对中西部地区来讲,这也是30年代一遇的大好机遇。这不仅能保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而且会明显地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产业的区域大转移应作为新时期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二是靠精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提高附加值,不能靠拼资源、拼劳动力,要加快向高端转换,走精细化路线。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