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涨与通缩之忧


王小广

 

8月份物价数据给人有这样的一个感觉:通货紧缩的压力正在渐去,而通货膨胀的压力又起。8月份CPI下降1.2%,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最给人意外的是PPI数据,本月下降7.9%,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但去年同月是几年来的最高点,市场预期是继续有所扩大的,但结果却是收窄,CPI和PPI同比下降的同步收窄,以及2月份以来环比CPI的第一次上升(当月上升0.5%),再加上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持续居高不下(相对应的前所未有的信贷扩张),自然使不少人开始担心通货膨胀趋势的抬头。

真的是通货紧缩之忧渐去通货膨胀之忧重启吗?我不以为如此,我的判断是:短期价格是个好形势,既无通货紧缩之忧,也无通货膨胀之忧,估计这样的形势会持续一年至一年半,但更长时间内通货紧缩将占上风,在现有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发生持续性的强通货膨胀趋势的可能性较少,更不会出现一些人所谓的“滞涨”问题,相反会出现一个新格局:实体经济通缩、虚拟经济大膨胀(或叫“实缩虚胀”)。

由于8月份以后同比价格基数下降、上半年货币供应量超常大幅增长、经济景气明显好转等多方面的影响,CPI进入降幅明显收窄和环比快速回升的时段,按现有的趋势,大概再过二三个月即在年底前后,CPI有望转正,这对企业来讲是个好消息,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改善,PPI降幅的收窄并逐步转正对企业的作用更大。为什么我不担心通货膨胀?我的理由是:过量的货币供给不大会转化为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期以及中国经济总体仍处于调整期的情况下,更容易转化资产价格的泡沫化。货币过多是发生通货膨胀的条件,但要真的转化为通货膨胀,必须还要具备另两个条件之一,存在明显的外部价格冲击因素(如重要的粮食产品或副食品短缺、原油价格持续大涨等)或存在持续的GDP缺口(出现持续化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状态)。现在明显不具有这两类条件。不必为近期价格环比的上升而担心,最近物价环比的明显回升不是核心CPI环比的明显回升,仅是由食品价格的环比反弹所引起的。8月份CPI环比上升0.5%,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环比回升力度较大,当月食品价格环比上升1.3%,而这又是由于猪肉价格在大幅下跌后的大幅反弹,不具有持续性,最近几年我国粮食持续增产、猪肉产量也恢复到正常状态,不会形成来自食品严重短缺的价格外部冲击;另外,世界经济仍然处于不景气中,且未来世界经济复苏后的增长会是一种偏弱的增长周期,因此,近期不会拉动油价大幅上涨,即油价这一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也不明显。那么,通胀是否发生仅取决于实体经济的供求平衡状态了。我们看到的是:非食品价格环比上升很小,仅上升0.1%,再加上同比的数据是非食品类价格下降幅度并未收窄,8月份非食品类价格下降2%,与上月持平,这说明实体经济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因而不会构成内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既然内外因素都不具备条件,那么通货预期便难以兑现。

我担心的是“实缩虚胀”,即实体经济价格(CPI)紧缩而资产价格会大膨胀,这会导致经济增长持续偏慢或出现较长时间较深的调整。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由于当前经济增长仍然更多的依赖于投资,同时出口形势又不好,如果消费不足问题再显现,那么,产能过剩问题将加剧,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通缩”,同时,货币可能会持续快速增长,那么,在GDP无缺口及不存在明显的外部冲击因素时最终只能是转化为资产泡沫。

因此,价格问题不在通货膨胀,而在资产泡沫。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出现“实缩虚胀”局面会更加麻烦。这会形成持续化的货币“不经意的”大量供应,使资产泡沫越滚越大,这而同样会引起经济的大起大落,甚至发生严重的金融或经济危机,由美国次债危机爆发而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证。美国的经验表明:在低通胀条件下,政策制定者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由于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较低,使得判断经济是否过热或出现严重失衡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尺度,因而容易出现经济已经过热但“温度计”(通货膨胀水平)却没有显示出来,从而导致宏观调控决策明显滞后;二是资产泡沫不同于常规的通货膨胀,它对政策的压力小,通货膨胀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会产生即时性的负面影响,因而对其担心的信息会很快传导到政策制定者面前,使其感到巨大的压力,但资产泡沫不同,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特别是投资者来讲资产价格膨胀是获得“暴利性收入”的好机会,同时,它通过财富效应对经济产生很强的短期促进效应,因而受到大多数人及政府的欢迎,由此政府便对资产泡沫采取不干预政策。正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在90年代以来持续犯这两种错误,最后酿成了世界金融大危机。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