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垂涎海通大小非


  QFII派遣多个猎头同时撒网,与持有中国太保、海通证券大小非接触,愿以市场价格9折大宗交易接货。海通证券、中国太保等金融股此次解禁时未遭遇市场抛售潮,某种程度体现市场整体环境改变,至少是市场流通性改善。资金的运作也能佐证这一点。在海通证券解禁前的一周内,机构和法人一共增持了约1.65亿股海通证券,如果以每股均价7.5元计算,约耗资12.3亿元。而换手的海通证券基本来自散户,据统计,散户解禁前减持1.5亿股,约11.25亿元。实际上,与其他金融股一样,海通证券去年内最大的抛售潮估计已在11月完成。值得关注的是,海通证券去年12月的大宗交易只有9起,但11月却有35起,其中绝大多数的大宗交易都集中在11月21日。当天,中信证券客户资产管理部以11.99元至12元的价位在大宗交易平台上完成了21宗抛售,其中,最大成交额达8610万元,最小成交额也有720万元。但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QFII对海通证券显示了浓厚兴趣,正与持有海通证券的公司接洽。事实上,海通证券今年的业绩表现也许并不会遭遇寒潮,海通证券的自营仓位较低,如果明年市场上涨,公司的自营业务将有较大的爆发力。与海通证券相比,中信证券去年12月29日在大宗交易平台上的表现也许更能反映中资金融股在QFII心目中的地位。据上交所数据显示,当天,中国人寿共在大宗交易平台上抛售了13笔中信证券,每笔成交价均为17.7元,除了一笔交易由国联证券无锡中山路营业部接手外,其余卖盘均由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和中国国金北京建国门外大街营业部瓜分。众所周知,上述两大营业部都是QFII的大本营,花旗、摩根、汇丰和瑞银系的资金几乎都曾利用这些营业部进出。但相对于抛售者来说,买入者的选择也许更重要。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海通证券、中国太保和中信证券目前的价格已比较适当,因为你要知道,一个长期投资基金的建仓时间往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QFII此时的战略投资也可以视为一种大小非的换手,因为以前QFII如果要持有国内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往往需要通过艰苦的谈判,但现在由于大小非的存在,QFII在二级市场上就有大量机会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国外的投资机构比国内的资金更成熟,譬如2004年和2005年QFII大量建仓的时候,国内没有机构意识到春天就快来了。而QFII对建仓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好,他们不会选择市场已极度低迷的时候建仓,因为到了那时,市场上已没有足够的筹码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