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好发表(一)


 重新看待对学术刊物

收取版面费问题

                ——与王会先生商榷

 

“版面费”,也叫文章发表费。1988年,在纸张、出版及发行费用剧增,导致绝大多数科技期刊财政上不同程度亏损,甚至相当一批期刊濒临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科协出台了039号文,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此举成为国内期刊收取版面费的开端。此后,效仿者风起云涌,抗议者异口同声,使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问题成为当今学界的一大热点。

《中国出版》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王会《版面费是学术研究中不和谐的怪胎》一文,在学术刊物公开或半公开收取版面费的当前背景下,这篇文章表露出作者对当前学术风气的不满,和希望改善这种现状的良好愿望,确实能唤起广大学人的同感与良知。

文章从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的原因、危害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原因方面谈了四点:①学术期刊印数少,②编辑人员待遇低,③学术论文供大于求,④研究生写稿推波助澜。危害方面谈了三点:①降低了学术水准,②助长了教育腐败,③影响了安定团结。对策也提了三点:①提高编辑自身素质,②走企业办刊道路,③弱化发表论文的意义。

文中所作的原因分析,确实能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作为一名也需要通过发表文章才能立足高校的教师,笔者对这种正义感十分理解。然而,对文中对此现象性质的界定,以及提出的三点危害和三个对策,笔者却有不同看法。

 

 

一、文章题目中的可商榷之处

(一)并不“怪”的“胎”。

 “怪胎”用的是比喻义,我们不能否认,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现象确实是件新生事物,确实也处于“胎儿”阶段,但笔者不同意文中“怪”的说法。这种现象是不是“怪”,尚“须研究才能明白”。

文中所谓的“怪”,是指:

 

近几年,一部分学术期刊刊用作者稿件后,不但不给稿费,还要作者支付数目不菲的版面费,版面费从最初的一篇论文一百元发展到今天的五百元,更有甚者可达两千元。

 

这种现象,与几年前比起来,确实是不一样了。最显著的变化是:一方面投稿人变成了投资人;而另一方面,刊物既免费获得了文章来源,又获得了额外经济收入,同时也建立了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人脉。

这种变化,我们只能称其为变化,变化或许只是一种新形势、新背景下产生的新现象而已,不见得都怪。“怪”是与形势、背景不协调的现象,是找不出,或暂时找不出原因和脉络的困惑。王会所谓的“怪”,则是一个主观色彩很强烈的个人认识问题,不带有客观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清楚,脉络很清晰,结果就很“必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没什么“怪”的。所谓“橘生南方则为橘,生于北方则为枳”,既知大环境变化了,却单单惊诧于生长在其中的植被的变化,这倒“怪”得很。

大凡环境有了变化,处于其中的事物就会发生变化。无论是向好处变化还是向坏处变化,都是正常的。版面费从无到有,从刚开始的100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元,文章数量与刊物承载能力之间僧多粥少的矛盾,高校排名评比体系、高校职称评定体系的变化,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观念的转变,都是这种现象产生与成长的土壤,原因与结果之间如此顺理成章,如何叫“怪”?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现象尚处在“胎”的阶段,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才觉得不习惯、不适应,故以之为“怪”。

国际上也并非没有收取版面费的例子。2007416日《法制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炮轰滥收版面费》的文章,其中也透露了国外一些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信息。如《美国科学院院刊》,按每页70美元的标准向投稿者收取,彩图另外收费。《物理评论快报》也收取730美元的费用(其中有265美元是评论或回复费用)。

收取版面费现象,或许目前看来还只是一种变化,抑或将来会被界定为是一种发展。当然是不是发展,现在下结论不免为时过早。不过,以之为“怪”的态度不可取。

(二)“和谐”与否?

对题目中“不和谐”的说法,笔者也有一些疑问。尽管收取版面费发表文章,确实引发了一些口头上的不满,但也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起到了“和谐”的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发表文章难的问题。当前许多学术期刊征稿平台网站的建立,不能不说是受到广大学人“拥护”才得以不倒闭的。

2.更大程度地满足了职称评定体制、高校评价体制所要求的条件,使这些机制得以正常运行;

3.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正常渠道之外靠“关系”发表文章的单一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应该有很大的和谐成分。

可见,通过缴纳版面费发表文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机制循环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缺少这个环节,这个“流水线”就有可能受阻。尽管收取版面费也多少带有“饮鸩止渴”的嫌疑,人们反对的呼声很高,但一面嘴上喊,一面行动上乐于其道者也不在少数。实际上,与其产生的不和谐相比,收取版面费产生的和谐,所占比重应该更大些。下文中还有一些补充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