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能否"保八"?结构调整痛苦不小


  * 经济增长能否实现8%,中外学者莫衷一是

  * 中国经济将与美国经济共同步入调整

  * 财政政策不是万能的

  报导 中文记者组; 撰写 毕晓雯

  路透北京/上海/香港1月6日电---中国经济增长能否达到8%,被政府作为能否保障就业的生命线.中外学者对GDP能否实现8%的争议颇大.但相同的观点都认为,依靠政府投资短期内可保障中国经济增长,但彻底改变中国过度依靠出口及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难度不小.

  以国内政府研究机构为代表的乐观派学者普遍认为"保八"没有问题;而也不乏重量级的中外学者认为5%-6%的增长速度更为切合实际.

  中国央行研究局最新报告预计,中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在3%以内;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也认为,今年GDP可实现"保八";但投行高盛亚太区(除日本外)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 Buchanan周一则预测,中国今年GDP的增长将是6%.

  "保"五"望"八"应该是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指出,"美国经济的调整绝不可能在今年完成,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应也会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受内外需求放缓影响,中国去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降至9%,为连续第五个季度减速.政府今年目标是确保经济增长8%以上,并出台4万亿元人民币拉动内需计划.

  尽管乐观派认为中国今年可以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但他们异口同声地认为,今年上半年经济下滑的数据可能会相当惊人,只有等到政府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下半年经济才可能出现好转.

  **美国对中国影响有多大?**

  中国经济突然在2008年失去增长动力,并非是一件奇怪的事.因为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甚至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依靠低利率信贷支撑带来的过度消费,美国不仅造就了其战後最长时间的繁荣,也支持着中国出口企业的壮大并带动本地投资,从而形成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的模式.但随着美国信贷泡沫的破灭,这种为中国政府所习惯的增长模式突然减速了.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乐观派更多将视角集中在中国政府出台的救市措施和国内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美国经济有望于明年下半年复苏的希望上;但悲观派更多强调的是美国经济将步入长期衰退,消费需求下滑将沉重打击中国的出口并缩减本地投资,从而令中国经济徘徊在低位.可以说,对美国经济影响中国的看法不同,最终形成的结论也不同.

  央行研究部的报告认为,一系列扩大内需及价格改革措施对稳定价格的效将逐渐显现,目前的价格跌势将明显趋缓.预计经济增长和价格有望在2009年二季度逐步企稳.

  "中国(经济)现在还有增长的条件.我们有很高的储蓄(率),这和发生危机的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储蓄需要使用,用途可以在投资和扩大消费等,所以我觉得(今年经济增长"保八")问题不太大."李杨也指出.

  但高盛的Michael指出,美国人消费能力的下降,对出口占GDP约38%的中国经济,将是相当大的打击.

  许小年教授也指出,虽然出口过去一直在以30-40%的速度增长,但这是由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是虚高的需求;同时并错误引发了过去几年中国20%左右持续的投资高增长.

  "但现在30%的出口增速和20%的投资增速都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许小年称,"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中国将会面对痛苦的削减产能的过程."

  **需要凯恩斯,更需要邓小平**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可以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能够实现8%增长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不少对凯恩斯主义的顶礼膜拜.

  央行的报告就预计,2009年上半年中国政府还会有後续刺激经济的政策出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促进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对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形成支撑;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增加,推高名义价格;基础产品价格改革有助于抵消通货紧缩压力.

  但许小年指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扩张性财政政策唯一一次起作用是在二战时期,当时美国政府的支出占GDP的50%以上,但现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的."

  他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走过的路时指出,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经济实现腾飞的两大主要原因."住房制度的改革,开放了强大的个人房屋需求,并带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而加入WTO,则令中国找到了全球市场."

  "中国目前并不需要凯恩斯,更需要邓小平."许小年形象地称,"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也就是说政府要有新的发展智慧.比如加快开放发展服务业等."

  无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八"是否能保住,中外专家们都指出,政府短期投资尽管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如何建立合理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才是中国政府必须深远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