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是给自己出了一个不好回答的题目。但不好回答也要回答。至少,我应该去试着寻找那个答案──哪怕我找不到。我习惯把这叫做责任,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一个父亲的责任。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可爱(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感觉,一个父亲的感觉)的女孩,特别爱说话,说得我有时不得不问她:“还没说累啊?我听得都累了。”然后我们父女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她还要说,我呢?自然也还要听。偶尔,女儿说着说着,也会突然对我说:“爸爸,我说得嘴有些累了,休息5分钟再说吧。”我当然极力赞成。
呵呵。这是父女间的琐事,有机会再说。今天我要谈的问题,因为与女儿有关,所以写下了上面的话。
女儿从幼儿园时候起,就特别喜欢画画。我说喜欢,不只是那种幼儿时期的好奇。举一件事为例:我带女儿去书店,她跑到卖美术书的架前,一本一本仔细翻看,突然指着一本书对我说:“爸爸你看,原来油画棒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啊。我终于知道我的那幅画怎么画出朦胧的效果了。”那时候她上二年级第一学期,我甚至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学会了“朦胧”这个词。由此事,我觉得足以说明我女儿对画画的喜欢程度──以她的年龄,能自己想办法不放过任何机会,主动学习作画的技巧,这一点,应该说比成年的我许多时候要做得更好。我许多时候都觉得自己丧失了进取的热情,丧失了对许多事物和事件的敏感。惰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在我的身上心里越积越厚了。幸亏我的女儿没有。
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我也不知道女儿总共画过多少张画。只是不久前搬家,我一点一点收拾我的书和女儿的画,才发现几岁的孩子,已经画了那么多的画──有水粉的、蜡笔的、水彩的、线描的……这还不算我卧室里那个小黑板上每个星期更新一次的粉笔画,墙上只要女儿能够得到的地方大片的“系列壁画”(我这样评价的),还有我的电脑硬盘上存放的电脑画。只这些留在纸上的,我就一张张铺开,然后卷成圆筒,再用绳子捆了足有3大捆。搬家公司的师傅跟我开玩笑说:“你们家的钱是不是除了买书就是买纸啊。”我笑笑:“还要买作画工具。”
好了,不说了,再说就有些自夸的嫌疑了。
也是这次借着整理的机会,我得以从开始到现在“欣赏”了女儿的整个几年里画出的画,也看到了女儿在绘画方面一点点成长的足迹。这也不是我今天要谈的内容。
今天,困扰我的,是女儿最近遇到的一个问题。
前几天,女儿从学校带回一张通知书:《关于参加第十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及文学作品比赛的通知》。我当时并未很在意,就在瞄了一眼后,顺手塞进了我写字台的抽屉里。女儿呢,我也是只在每天下班后看到她写完作业仍在一张铺开的纸上描着画着。我也习惯了,她平时就如此,只要有空,就要在随手摸到的某张纸上描啊画啊。只是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写字台前做我的工作,女儿突然推开了我书房的门,举着几张叠在一起的画纸。我看到她少有的愁眉苦脸,撅着小嘴。
“怎么了?”我知道女儿肯定遇到了难题,来求助我了。
“爸爸,我怎样才能画出对祖国、师长、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呢?”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片刻,突然想起那天女儿给我看过的那张通知书。我一边装作在思考,一边拉开抽屉。
我这才注意到,这个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比赛,还有着如此“严格”的要求:“……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生活、对师长、对同伴、对社会、对环境、对自然和对未来的体验、感受、理解和想象,思想健康向上……”
我真的一时无言了,面对孩子渴望的帮助,面对这样一份“要求”。首先,我不知道我是否有能力让还不足9岁的女儿明白“体验、感受、理解”等等抽象的名词含义,而且,我也真的拿不准该怎样向一个孩子讲清楚“思想健康向上”所能划定的范围!在一个8、9岁的孩子,“健康”与“身体”联系在一起,我想不是太大的问题,至于“健康”作为“思想”的限制,我不知道孩子是否能有足够的想象力了。
回首女儿以往画画时的那种陶醉──小小人儿,或坐在桌前,或者就势站在窗台前,手里的画笔或快或慢地在纸上移动着。一株幼苗,一棵大树,一个长着白胡子的太阳爷爷……她内心的世界随着画笔的移动定格在纸上。我远远地凝视着,凝视着我的女儿,也凝视着一颗孩童无羁的心。有时,甚至也以一个成年人的想象陷入到女儿的那个世界里去,寻一回生活里少有的干净和陶醉。我知道此刻的女儿是快乐的,而此刻陷于女儿那个世界里的我也是快乐的,满足的。我不忍去打扰她。事实上,这样的时刻,也没有什么人和事能打扰她。她被自己的想象所陶醉,全神贯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没有任何的限制,没有任何事先的“约束”,也没有任何的“框框”存在于她的世界里。有的,只是她自己的心,自己的想象能够达到的地方。而纸上留下的那些粗粗细细的线条,五彩缤纷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动物,布满了画纸的植物,我知道,那是女儿对一个现实世界的渴望,是她对自己渴望的一种认真也执着的表达。对一个儿童(其实也不仅仅是对一个儿童),这样的渴望和表达弥足珍贵,因为这样的渴望和表达来自于人性里对真善美天然的向往和亲近。我常常想,作为成年人,我们所要做和所能做的,是应该尽力去呵护孩子们这种愿望,而不是相反地去制约,更不该是为了一些我们所谓的“成熟的经验”之类的借口或理由去扼杀──这是犯罪,对孩子精神的犯罪,也是对人类生活的现实和未来的犯罪。
可是今天,我的女儿却遇到了这些来自成人世界的“条件”。我似乎不能说这样的条件全无必要,但我却明明感觉到,这些“条件”严重地妨碍了女儿的想象和表达。因为这些“条件”超出了她目前的认知能力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尽管我清楚,她平时的画画也几乎全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我却很难说服只有不足9岁的女儿去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理解,因为一个孩童的认真在差不多有些强迫她需要我给她一个解释──不然,她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自己对那些“条件”的把握和理解。作为父亲,我尽管深感无能为力,但也必须去做。因为女儿需要,因为我意识到,如果我做不好,可能会因此而使我的女儿丧失在绘画方面的信心与热情,更有甚者,可能会影响她的一生。因为,很快,她会在各个方面都遇到各种各样的“条件”与“框框”,而这样的“框框”实在是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希望我的女儿能摆脱一个又一个“框框”的限制,把她自己的“心”表达出来,给这个世界,给她周围的亲人和朋友,让她自己也让所有的人生活得美好一些,简单一些,纯净一些,舒心一些。这是一个父亲的愿望。
所以成年的我唯一可做也必须做的,就是搬开那些挡在女儿面前(其实我知道有些已经压在了女儿的心里)的石块──那些妨碍或者说阻止了我女儿想象和表达的“条件”,让女儿穿透那些“框框”的限制,如有必要,让她蔑视那些事先的约束,回归从前的她自己,回归她自己的心,表达她自己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努力能有多大收获,也不清楚我一个人与一个强大的现实能对抗多久,但我告诫自己:能往前走一步,我就赢得了一尺的胜利,就为女儿的生命赢得了一尺的美好与纯净。这样做是值得的。
那天晚上,在我和女儿差不多是例行的谈心时间里,我与女儿很认真地讲了我的看法:一个孩子的世界就是最美好的,你平时所画的每一幅画,其实都是你自己对生活等等的理解和感受,还有想象。那一切都是美的,是不需要条件的。而这个《通知》上所写的“条件”在我看来是多余的,也是不合适的。你只管去按你自己平时的样子去画,画你心里最想画的,画你所能想到的每一个画面,不要去考虑是不是符合那些“条件”,也不要考虑是不是能够“得奖”──为了得奖而去画画是不值得的。因为最好的作品是不受任何外部条件干扰才能创作出来的……
说心里话,我也不知道小小的女儿是否能听懂并接受了我的这些有点生硬的说辞。只见这几天里,女儿每有空就坐在桌前,在一张四开的画纸上画着一些人物、树木、小鸟、山和水……我仍像往常,没有去打扰她,只希望她能又一次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爸爸,你看看我画得这些巧克力楼房、蛋糕树、会飞的自行车算不算我对生活的理解、想象和感受呢?是不是思想健康向上呢?”就在昨晚,女儿举着她几天来初步勾出的草图,又一次问我……
是什么阻止了孩子的想象与表达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