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常羊山 再谒炎帝陵


 

                                又见常羊山 谒炎帝陵

 

 

 

         宝鸡市南约五公里的渭滨区益门乡境内常羊山上,是神农炎帝的陵寝。近年来,多有海内外同胞来宝鸡姜水流域姜城堡、九龙泉、天台山和此地寻根拜祖。

    面对常羊山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心头。常羊山下的宝桥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完成了学业,走进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飞上万里长空成为一名天之骄子——祖国的蓝天卫士。展翅飞去数千里,半壁疆土家乡远。前次谒临炎帝陵已相去十多年。那时,常羊山、炎帝陵初见规模。昔日与帝陵相伴,散落在山坡与山梁上的农田,现已被退耕还林的树木和陵园的后续建筑取代。说来,现今的常羊山神农祠和炎帝陵,是市区政府以及地处常羊山下的益门乡和宝鸡桥梁厂,于上世纪85年代开始有规模的重修的。通往山顶的道路、小径与建筑,有些还是父亲当年领队修建的。

   常羊山——炎帝出生、创业与丧葬之处。《国语·晋语》中记载:“炎帝以姜水成”,说的就是神农氏族始祖炎帝始生地在姜水。1500多年前北魏时代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明确姜水位于宝鸡地区。明代天顺五年《一统志》写道:“姜水在宝鸡县南”,即今宝鸡市区渭河南姜水边的姜氏城。是谓:渭河南有浴圣九龙泉,泉上有唐建神农祠,祠南蒙峪口有常羊山,常羊山有炎帝陵。宝鸡民间有农历正月十一集会九龙泉祭祀炎帝诞辰,七月七集会天台山祭奠炎帝死葬的习俗。这是后来索经居典释然。对此,上学时浑然不知,尽管就居住生活在山下,尽管上学放学顺着山脚下沿蒙峪溪水的柏油路无数次的走过。不仅不谙世事的学生这样,连学识渊博的老师们亦然如是,不仅我等“三线移民”这样,连“土著老农”也多说不大明白。有印象的只是半山坡的几孔显眼的居住着村民的窑洞;还有就是正月和十五当地乡村的大戏与社火,这个还是改革开放十年后逐年兴盛了的,逢年探亲才见识到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戒。”炎帝陵仍在修建中。据说炎帝陵划分陵前区、祭祖区、陵墓区三个部分。

  陵前区始于姜城堡。姜城堡处有一古式重檐牌坊,上书“炎帝故里”四字。堡东“浴圣九龙泉”有沐浴殿和九龙亭。清姜路上有石质华表和古式牌坊,上书“神农之乡”、“人杰地灵”。宝桥厂门前天台山入口处的蒙峪沟建有“神农门”牌坊。过神农门经宝桥家属区,向南即为常羊山炎帝陵。有直达陵殿的盘山公路和山径石阶。

  祭祀区位于“炎帝陵”所在的常羊山,陵台处有牌坊、山门。门外石碑上刻“常羊山”三个大字。炎帝庙大院正面大殿门额书“炎帝大殿”四个大字,两边大红柱子书有“创始定有人千载岐黄崇炎帝”“流传安无据八方稼穑念神农”的楹联。殿堂中央是炎帝的巨大塑像。殿内灯火辉煌,香火不断。殿前祭祀广场可容纳千人,左右厢房里展着炎帝的生平、传说,以及江泽民、李鹏、赵朴初等党政要人和社会名流的题字题词,设有中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医中药史展览馆,电视录相展示修建炎帝陵及祭奠炎帝活动的生动场面。

  祭祖区内建有姜炎圣母宫和神农阁,山腰还有百草堂、药王洞。

  陵墓区居常羊山峰顶。穿过殿堂往南,便是笔直陡峭通往山顶的陵道。陵道有层层相叠的999级台阶,两边塑立着百代16位帝王石像,按历史排序依次为尧、舜、禹、启、夏桀、成汤、盘庚、纣王、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周平王、郑庄公、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陵墓为庞大的圆形,墓冢周围用青石砌筑,墓碑上刻有“炎帝陵”。四周松柏成林,陵后是颂扬炎帝功德的诗词、楹联和绘画作品的碑林。

  陵墓东连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北隔蒙峪河与诸葛山相望,南眺高耸人云的秦岭大散关,西瞰姜水萦绕姜氏城北流人渭河。陵墓整体以山取势,三面凌空,古建成群,雄伟、神圣、肃穆、古雅、幽静。

   “盖古圣之功德,惟帝最大。故后世之报享,帷帝最隆。”有报道称,作为农业、医药和市场的创始者,炎帝神农氏在历代祀典中居于崇高的地位,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大陆各界人士纷纷来炎帝陵祭祖拜谒,祭祀炎帝的规模逐年的大和隆重,炎帝陵的后续修建工程也逐年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