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最牛团长夫人”需要杜绝?


  前晚,新疆建设兵团新闻办高调回应网上盛传的“最牛团长夫人”事件,宣布该兵团农十二师党委决定,免去221团副团长陈伟、221团医院党支部书记于富琴夫妇两人职务。此前,于富琴与丈夫乘公车在敦煌莫高窟旅游时,因不满触碰壁画遭阻,与随从人员扇了解说员两记耳光,后遭网络曝光。

  “最牛团长夫人”以及历年来多次被网络曝光的如深圳大嚷“屁民”的林嘉祥、某要占领天涯的大学主任等,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说明网络民意影响极为广泛,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为什么这类“口出狂言”的官吏们总能横行?其根本不光在于官吏的素质问题,还在于官吏的监管制度上。从这一点,古代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鉴。

  我们现在说到“官吏”,一般都笼而统之,一概叫“官吏”。实际上,自古以来“官”与“吏”乃是两山对峙二水中分的两回事。

   就其来源来说,官是指朝廷命官,是需要经过科举、军功或世袭得来的,而吏却是官雇佣的人员,也叫做幕僚,对于现代的国际社会,官应当是需要选举的人员,吏就是公务员。官的来源非常清楚:通过科举考试政府任命——所谓“朝廷命官”是也。而吏的来源却很复杂的:很多没有科举能力的人开始从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群体,最著名的就是绍兴的师爷,而师爷是高级幕僚,而衙役就是低级的了。对于基本的算术中国的进士是不会的,而治理一方水土是离不开的,因此科举成功成为官就一定要雇佣师爷的,主要的有刑名、钱谷和书办等,他们掌握专业的法律、人口、文书等,这里面有大量的地方特色,因为中国的地方人口是由地方的钱谷师爷世代掌握,而法律中国是支持习惯法和宗法的,因此官到一地,是离不开当地的师爷的。譬如,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就其功能而言,中国古代官和吏是互相牵制的。首先,表现在责任上:由于吏为官所直接雇佣,所以一旦这个吏有什么过失,承担责任的是官,这个责任是非常清楚的,是完全的责任,绝对不是什么领导失察的问题,吏贪污就是雇他的官贪污,吏枉法就是官枉法,都明确到个人,因为是谁的吏谁的幕府是很清楚的,绝对不是什么集体领导找不到负责人。所以官对于吏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这样,还是有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说法,在没有了这一层限制后,恶吏是怎样的胡作非为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胥吏的地位虽然低,政治影响却大,因为国家事务,尤其是地方行政,实际上是靠胥吏来处理的。进士、翰林出身的“官”们,“学问”虽好,能力却很可疑。他们往往不屑于(其实也未必能)处理繁琐的具体事务。“吏”却是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由于胥吏没有别的出路,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专门人才”,并在执法领域“大显身手”。结果,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要知道,帝国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的,具体尺度全靠执行者掌握。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的快慢,处分的轻重,赋税的多少,工程的增减,便都由吏们说了算,或者被胥吏牵着鼻子走。所以,明末的顾炎武,便说当时的情况是“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清末的郭嵩焘,也说有清一代是“与胥吏共天下”。一个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实际上是由一大批永无出头之日的办事员(胥吏)来操纵的,那光景大约意见可想而知。

       为了避免官与当地的吏过分的勾结,中国古代还有非常严格的回避政策,对于县官,辖区必须离开家乡150里,对于州官,辖区就必须离开300里,如是巡抚一级,辖区就必须离开家乡500里了,同时还规定在任内不能娶当地女子为妻,在一地一般也不能连任超过两任,这样当官不在自己的家乡当官,为官的时间也不会太久,这样在地方的裙带关系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与现在的地方官,尤其是基层的地方官基本均为本地人有极大的不同。

  与此同时,为了减轻社会负担,古代中国在官吏与平民的比例上,也有严格规定——在古代,这个比例达到了900:1,不要说中国现在,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可见其管理的效率。一个政府如果没有限制,一定是膨胀下去,而官与吏之间的制约,在中国古代有效的控制了官吏数量和官吏的权利,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严格的回避政策和比例控制,所以能够在那样交通通讯的情况下统治世界人口最多的帝国,这一点上中国是远远领先世界的,欧洲的大帝国一般是环地中海,地中海没有什么风浪就如大内湖,海上交通很便利,而且人口远远小于中国,管理方式是分封不是中央集权。

  当英国开始建立世界帝国时,他们借鉴了中国的管理体制,后来日本明治维新从英国学习,到中国改革开放相学习西方这个制度时,结果是从日本到英国最后回到中国的大清朝,但是中国对于这些好的东西早已砸烂了,连找文献都要到外国去找了。

  再看看今天的中国。跟古代比,首先,当然是名称不同了:现如今官不叫官,也不能称做官,叫领导。吏不叫吏,也不能称做吏,叫工作人员。由于领导工作繁忙,帮助领导工作的工作人员又分为一般工作人员和领导身边工作人员。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职位有办公室主任秘书、警卫、司机、保健医生等。其次,官吏的关系不一样了。古时候官与吏的关系比较简单:吏听命于官,官用本部门的钱粮养活吏,官升吏也跟班升,官走吏也走。现如今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系比较复杂:工作人员是国家的工作人员,按理应听从国家的,但实际上是听领导的。所谓叫西不上东,撵鸡不打狗。领导喜欢身边的工作人员,走了不能名正言顺的带走,但领导有的是其他办法。再次,官吏与百姓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古时候老百姓怕吏胜过怕官,现如今百姓怕领导还不如怕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县官不如现管。秘书一个电话,曰:领导说了,马上去办。事后得知乃秘书私人意见。领导出访基层,本怕挠民,警卫作主交通管制。下面百姓稍提异议,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句:出了事你负责?吓得百姓还敢言?真是怕极。

  看了这些古今官吏的不同,我们或许对马克思当年“我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一感慨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