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清洁能源“以市场换技术”须谨慎而行!


  一段时间来,中美清洁能源“市场换技术”颇受人关注。

  据美国商务部测算,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186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5550亿美元。这对身陷金融危机的美国而言,中国已经不仅仅是救命稻草。

  “以市场换技术”源自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但是,这项举措最后却基本归于失败:我们让出了大多数市场,并没有换来期望中的技术。

  那么,如今中美在清洁能源合作上再行“以市场换技术”,我们应该如何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再生悲剧?

  最好的技术难换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中心主任江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几十年,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基本上没有换来我们需要的先进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根本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这些技术不是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是掌握在企业手中。而这些技术是企业生命力所在,事关企业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绝不可能轻易“换”给别人。所以,“这么些年来老百姓是被欺骗的,被一部分利益集团代言人给欺骗了,换来的都是实用技术(三五年就过时)、落后技术。可我们却把它当成先进的技术。实践证明最好的技术是换不来的”。

  据江涌介绍,欧洲、美国、日本实用技术差别较大,标准不一样。这些年我们在节能领域、新能源产业应用日本的技术比较多,其次是欧盟的,美国在节能领域、新能源产业方面的技术基本实行管制、防范,而且与欧盟、日本比较起来,未必是吹嘘的那样好。他举例说,比如“最厉害”的碳捕捉技术,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采用碳捕捉技术后,企业经营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所以,实用价值不大。

  碳捕捉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把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排放到大气之前给予截获,从而避免污染。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我国都在尝试研究碳捕捉技术,但这项技术的难点之一是成本过高,企业使用后成本大幅上升。

  在谈到市场换技术的“历史”沿革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肖炼指出,当时国家科技部的思路是:“引进、消化、升级、提高。”但实际目的未必达到了。肖炼表示一般技术不在美国买,在别的国家也能买到。美国应该认识到,如果不给发展中国家技术支持,造成污染治理不达标的局面,最后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美国也会受损失。

  有鉴于此,肖炼积极倡议要对美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晓之以理,明确厉害关系,使之明白大义。最后,在技术转让方面降低门槛、撤除障碍。

  “市场换技术搞不好就像彩电、汽车、手机只能作壳,外资绕开外贸,抢占你的市场,所以我们应该限定外来技术占有的市场地域。市场换技术不能全部开放,给多少技术放多少市场”。肖炼提醒道。

作者: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