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女”是被谁压垮的?
连日来,网上一条内容为“河北容城‘艾滋病女’与279名‘嫖客’发生关系并公布了200多个所谓‘性接触者’电话电码”的帖子迅速被众多境内外网站转载,由此网上顿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今天新华社披露,闫德利已在疾控部门进行了HIV抗体检测,证实未感染艾滋病毒。而警方已同时成立一个9人专案组,对案件正式立案侦查。
“艾滋女”事件虽未最终告白,但至少现在公众可以明确一点:当初那个在网上引起艾滋恐慌的“闫德利”是不存在的。真实的闫德利,不过是一个家境贫寒、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普通打工妹而已。她既没有“被继父强奸”,也没有“坐台、卖淫”,更没有“染上艾滋”,而那些博文、网帖中所说的原来都是虚假的。对于这样的一个不是结局的结果,也许并非是许多人所期待的,因为他太不“传奇”,也不能满足很多人那种特有的“好奇心”。相反,被愚弄的尴尬与荒诞当中,多多少少还有那么一点点乏味与遗憾。
或许,这原本就是一个颇具“猎奇”和“甘受嘲弄”的年代罢!设若不是这样,为何这样一出原本漏洞百出的闹剧为何如此倍受“青睐”?为何这样一个近乎荒诞的黑色幽默会震荡整个的中国社会?而在这个事件中,从媒体到网民,从法制到伦理,有多少人是真正从关心“艾滋女”的角度出发的?又有多少人去推敲过博文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不是“窥私欲”就是看热闹,这或许也就是公众集体把目光投向了“艾滋女”的要义所在罢!,
平心而论,笔者之所以一直没有对“艾滋女”事件发表言论,其实也就是因为怀疑其所具有的真实性,甚至认为这原本就是一个虚假的网络炒作事件。试想,任何一个尚且具有的头脑的女孩儿,会以真实的姓名和身份向社会公布自己“被继父强奸”,“坐台、卖淫、染上艾滋”等等的事实吗?更何况她还要把200多个“性接触者”电话电码公布出来,这究竟是在爆人眼球?还是在自我毁灭?——答案是很明确的:这个所谓的“闫德利” 要么是将不久于人世,要么就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但就是因为事件的始作俑者抓住了众多网民的普遍崎岖心理,从而“塑造”了一个“烂也烂出名气”的卖淫女并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浪来。
诚然,笔者决不怀疑“艾滋女”事件中的看客确实不乏一些极具爱心的“慈善者”,他们的确也是抱着对于该女孩的“关心”而参与到这场虚虚实实的闹剧中来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我们被口号和表象所迷惑的“好心”当中,是否也有推波助澜和蛊惑人心的嫌疑呢?——“好心办坏事”,这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么?
闫德利“被艾滋”真相得到证实以后,很多人很是气愤,被愚弄的尴尬当中又把批判的口水泼向了媒体和网络,坚持认为假艾滋女的风行是媒体和网络的罪过,而闫德利也是被不负责任的媒体和网络所伤的。对于此种观点,笔者虽不否定,但也决不鼓掌。媒体媚奇、网络轻浮,这原本就是它们的特色与嗜好。设若没有这种真真假假与“惊奇”, 媒体和网络靠什么来吸引眼球?凭什么“引领”市场?再者说了,每个人博客里发的文章都要去搞个虚假真伪与来龙去脉的话,又岂能不是劳民伤财的虚妄之举?——指望媒体和网络肃清流毒和引领视听,这原本就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更无疑于与虎谋皮!
那么,网民错了吗?似乎也没有。因为他们毕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闫德利“被艾滋”事件应该让我们看到了网络的飘渺与凶猛。——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隐匿在一个庞大的群体当中,于是面对突如其来的轩然大浪便失去了辨别能力这和行为控制能力,不问青红皂白之便祭起了道德大旗,扬起了伦理的大棍——网民即暴民,这又何尝不是“艾滋女”闫德利被鼠标压垮而不得翻身的原因所在呢?!
“艾滋女”事件是虚假的,但在这场闹剧当中却暴露出了一些“真问题”。媒体网络“散布谣言,混淆视听”的责任追究固然难免,但设若大家针对媒体网络的“爆料”都能做到不跟风、不凑热闹、不盲目发言的话,那么还会有“艾滋女”的人声鼎沸与轩然大波吗?——感情被玩弄之后,更需要冷静反思:如何甄别网络事件的真伪?如何矫正被滥用的道德权力?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艾滋女” 闫德利被平反昭雪了,下一个“被艾滋”的人又是谁呢?设若当你也“被艾滋”时,你希望看到如此宏伟壮观的人声鼎沸与轩然大波吗???
(李吉明2009年10月21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