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讲“住房改革市场化不变”难服众


笼统讲“住房改革市场化不变”难服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说:“应该继续坚持住房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同时落实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责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10月21日 《人民日报》)。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市场化建设和供给改革,十年以来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最有说服力的是,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年增长约1平方米 ,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如果不是那个时期果断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可以肯定的是城镇居民住房改善的进程会非常缓慢。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住房市场化改革中也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房价快速上涨,一线城市房价出现畸高、离谱现象,普通居民越来越买不起房。而造成房价畸高的并不完全是刚性居住需求,投机需求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房价是被炒高的。一个房地产市场中千奇百怪、乌七八糟的东西都出现了,腐败、黑幕在土地拍卖中层出不穷;开发商一句话、一个念头、一时心血来潮或者一觉醒来,就可以任意把房价提高上千元甚至几千元,完全没谱,房价管理、监管形同虚设;虚假宣传遍地开花、各种诱饵在房地产市场屡见不鲜;地方政府处于GDP政绩目的与开发商联手推高房价,唯一不顾及的是城市居民的买房难问题。住房实物分配时期,一是增加了国家财政和单位经济负担,二是使得许多职工分不到住房,住不上房子。而现在各级政府以及单位虽然职工住房的经济负担彻底消失了而且还从房地产市场中获得巨大收益和政绩,但是,高房价同样使得市民买不起房并且买不起房的居民越来越多。住房实物分配与市场化改革一个殊途同归的弊端是,普通百姓都住不上房子。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昆明一个论坛演讲时说过的一段话非常耐人寻味:“过去中国喜欢引进西方的政策,但通常是用十次错十次,其实中国只要做好自己,就会非常优秀。如邓小平的经济理论、一九九三年初中国正式施行增值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中国人自己摸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都取得了成功。”作为师从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一直研究西方经济理论并取得成就甚至一直竭力倡导和宣扬市场经济理论的 张五常 先生,突然说出这样的话,着实令笔者大吃一惊。市场化体制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是引进西方的。但是,只引进对了一半,忽视了更加重要的另一半。即:只注重引进西方国家住房彻底市场化的一半,却没有甚至忘记引进西方国家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另一半。正是这种瘸腿的住房市场化改革,才使得目前居民买不起房、住不起房。这个严重问题最早是地产大鳄 任志强 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他曾经表述过这样一个大致意思: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推进住房市场化制度改革中,没有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是当前普通百姓买不起房的根本原因。

    因此,决不能泛泛地、笼统地讲“应继续坚持住房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在土地供给垄断情况下;在住房价格监管形同虚设,一个开发商或者几个开发商相互打一个招呼或者简单商谈一下,房价立马提高成千上万,这种显失公平的市场化其实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而是市场化的大敌。难道这种明显瘸腿的所谓住房制度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也要坚持吗?

    建立一个住房市场化制度和住房保障化制度两条腿走路的住房制度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实际。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行二次房改是有必要的。

     值得思考的是,现在有一个不好现象是,一些人往往把一些东西概念化,并且囫囵吞枣地什么都往里面装。比如市场化改革的概念,一些人甚至专家根本就没有弄明白始于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全面的内涵内容,而是抓其一点、一个方面甚至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侧面,就拿来瞎忽悠,有些居然成了政策和改革方向,这就是 张五常 先生所说的“用十次错十次”的原因。过去把计划经济批得体无完肤,其实计划经济本身并没有错,而是我们的认知水平、掌控能力不能驾驭计划经济。现在开始推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同样存在由于认知水平、掌控能力问题,不能驾驭市场经济体制甚至在某些方面扭曲市场化科学体制的现象。


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9-10/21/content_12284570.htm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91018/1347169.s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