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中国文学介绍到海外,这是外文出版社历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但是,此类选题大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现代名家作品,已出版的当代文学的选题不多。而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极为关注,不断有读者反映这类作品难以读到。为此,2007年外文社策划了《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丛书,从编选、翻译到出版,历经一年多的时间,2008年完成了丛书第一辑中的三卷本:《化妆》(城市卷)、《永远有多远》(女性卷)、《梅雨》(青春卷);2009年完成第一辑中的五卷本,包括《俗世奇人》(民俗卷)、《一片落叶》(微型小说卷)、《到城里去》(乡土卷)、《淡绿色的月亮》(情感卷)、《一双泥靴的婚礼》。此套丛书有以下特点:
一、当下性
丛书定名为《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收录的是1995年以来发表的作品。这些作品与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紧密相联,通过文学形象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是当今欧美国家读者真正想了解的中国的真实状况。亦是真正的关于当代中国的选题。
二、权威性
选题策划期间外文社约请了国内主流文学刊物主编、文学评论家、知名作家和资深图书策划人等有关人士针对国外市场如何来遴选出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多次研讨,并组成编委会,制定出编选原则和总的框架。《化妆》(城市卷)由现任《人民文学》总编李敬泽主编;《永远有多远》(女性卷)由河南社科院文学院院长何向阳主编;《梅雨》(青春卷)由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谢有顺教授主编;《到城里去》(乡土卷)、《淡绿色的月亮》(情感卷)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颐武主编等,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学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们能很敏锐地捕捉到中国文坛上出现的新思想、新作家与新作品,由他们编选收录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和社会性。
丛书约请到著名文学家王蒙做《总序》,约请了国内文坛知名评论家李敬泽、黄集伟、张颐武、邱华栋、潘凯雄等撰写精炼的评论,大大提升了丛书的权威性。
三、代表性
丛书收录作品选择的范围是发表在各大报纸副刊、各文学刊物或国内公开发行物的作品,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遵循文学的审美标准,
丛书收录的作品的作者多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创作活跃的作家,有著名作家铁凝、王安忆等,有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新锐作家陈希我、魏微、徐则臣等,有新生代80、90后作家张悦然、李傻傻、颜歌等,他们的作品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坛的不同评奖活动中获奖,如王安忆的《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徐坤的《厨房》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须一瓜2003年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最具潜力新人奖;张楚的《曲别针》曾获《人民文学》最佳中篇小说奖等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水准。
四、主题明确性
《化妆——城市文学卷》的主题为城市,收录了杨粟的《带只兔子,见个女人》、王安忆的《发廊情话》、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魏微的《化妆》等11部作品。中国的小说家们在这个世纪之初专注地发现城市,他们意识到,在这个浩大降临的,伴随着互联网、大众传媒、迷宫般的道路和建筑、丰盛物质和庞大的人群的现代城市中,辨认一个人,看清他的内在生活和他与他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具有巨大的难度。村里没有陌生人,而在一个开放和流动的现代城市中,到处都是陌生人。我们必须凭着目光和语言走近他人,但人也借着目光和语言将自己深深隐藏。这一代中国小说家全都经历了中国巨大的城市化进程,他们目睹沧海桑田、目睹人的生活和人的内心的剧烈变动,他们力图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讲述人的故事,这个世界中,似乎一切都在变,关于人的熟知的假定都经受着考验,人变得陌生了,人的故事在沉默中等待声音和形式。
《永远有多远——女性文学卷》的主题是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收录了铁凝的《永远有多远》、池莉的《一夜盛开如玫瑰》、方方的《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盛可以的《手术》等11部作品。作品表达了社会框架中女人的个性经验,11部作品有11个女主人公,“她们”也许只是一个“她”的多重分身,“她们”,是“我们”的别名。这11位女作家,她们勇敢地触及与展现了女性精神向度的各个侧面,她们的创作并不建构在性别权争的偏颇上,而是回到经验,回到个体。一个个“她”,被创造出来,言说卑微与琐碎,激烈与冷淡,失望、背叛,理智与情感,当然也有性,有欲望,有挣扎,有善良,有自残,有牺牲,她们无助,无奈,却从来鲜活,生气,有义,有情。她们不满于自我被封闭的命定,而勇敢地打开心灵,不怯于向世界摊开她们正在旅途的人生,正在成长的人性。
《梅雨——青春文学卷》的主题是青春,一个作家的早期作品,核心词一定和青春相关,因为青春是一个人精神燃烧的起点;而通过文学里的青春叙事,我们也可以由此洞悉一代人的热情和沧桑。因此,一些青春文本,不仅属于文学,它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写照,是一代人的浓缩性抒写。
《俗世奇人——民俗文学卷》出现在这14篇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他们看似瘦小孱弱的躯干里,承载着华夏民俗的点点滴滴。他们是那些已经逝去或将要逝去的民俗民风民情的一座座活体博物馆。作品包括迟子建的《清水洗尘》、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阿成的《放河灯》等。
《到城里去——乡土文学卷》收录的9部作品,从各个侧面书写了我们这个国度的乡土面孔、乡土灵魂、乡土记忆、乡土情感,拼合起来,就是中国人的总体心灵肖像。其中包括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陈忠实的《日子》、葛水平的《地气》等
《淡绿色的月光——情感文学卷》这本书中的8部作品,都是对中国当代社会人性基本不变而时代变化之后的感情新表现,其中包括潘军的《合同婚姻》、张欣的《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须一瓜的《淡绿色的月亮》等。
《一双泥靴的婚礼——民族文学卷》11部作品来自九个不同的少数民族作家。其中包括卢一萍的《夏巴孜归来》(塔吉克族)、阿来的《遥远的温泉》(藏族)、马金莲的《碎媳妇》(回族)、萨娜的《金色牧场》(达斡尔族)、红柯的《哈纳斯湖》(哈萨克族)等。
《一片落叶——微型小说卷》包括88篇微型小说作品。作者笔下那洗炼幽默的文字是人生世景一角的浓缩精华,可把玩、可品味。作品包括王蒙的《邮箱》、梁晓声的《大兵》、毕淑敏的《紫色人形》、陈建功的《娘家人》等。
丛书以不同的题材划分卷,每卷本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下约收录有十一二部作品,十一二个鲜明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既能充分展现同一主题的全面性与丰富性,也能表达了不同生活和情感的个性异彩。
明确的主题表达,能让读者直接地读懂了该卷本的内容,方便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阅读。
五、开放式的丛书结构更具可操作性
丛书总的原则是要让国外读者读到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尽可能地选择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因此丛书设计的结构是“书库”下设“辑”,辑以文学的种类来划分,如“长篇小说”辑,“中短篇小说”辑,“散文”辑,“诗歌”辑,“戏剧文学”辑等,每辑可包含数量不等的卷本。文库和辑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地往文库里添加辑和往辑里添加卷。这样,既可以按一种文学种类先行操作,也可以几种文学种类并行操作,最终能达到一定规模,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当代文学风貌。
六、装帧设计精美独特
设计意味深长。护封上淡淡的“文学”两个汉字,直接对受众表达了这是一本来自中国的文学图书。纵横交错的电线杆,盛开如心的花朵,透过水雾的一个面影,也很好地诠释了“城市”、“女性”、“青春”的主题。
形式新颖时尚。丛书采用了护封装帧的形式。在护封上磨切出一个窗口,突出封面最能表达该卷本主题。由于有磨切小窗口漏出封面,在颜色的搭配上独具匠心。城市卷是橘红配橙黄,表达了现代城市的躁动不安;女性卷是粉绿配粉红,表达了女性的温柔与渴望;青春卷是深紫配深蓝,表达了青春期的懵懂带来的残酷和对未来的向往。整套丛书,色彩缤纷而协调有致,使丛书达到了整体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
朴实雅致的风格。丛书采用平装的方式,护封和封面都采用了特殊纸张,印制过程未采用特殊的工艺。略微粗糙的纸面,比铜版纸柔韧轻盈,具有书卷气,与文学的气质很契合。
七、出版后引起关注
在中国作协与以色列大使馆大使及以色列知名作家座谈会上,《永远有多远》主编把这套丛书介绍给他们,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赞扬。
《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九卷本已经列为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重要陈列图书。
加拿大MOXAIC图书版权代理公司有购买版权的意向,并意欲推出意大利、德文版。
这套丛书还得到了印度现任驻华大使拉奥夫人(RAW)的喜爱与高度赞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