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都不能大手大脚


      需要防止一种认识误区,那就是把大手大脚当成敢于消费,甚至堂而皇之地说成是启动内需。其实,我们提倡的是“新艰苦奋斗”,其着眼点并非在于投入资金绝对数量的大小,而是物尽其用,投入尽呈效益。

      国庆庆典刚结束,如同当初一夜般被装扮起来,长安街正以同样神奇的速度复原。街边如同艺术品的临时公厕,眼看着又变成了一块块板材,被整齐地码放,小心地装车运走。据报道,这些材料都是要循环使用的,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又在新的地点出现在人们的身边。

      还有什么比国之盛典,更应该舍得花钱的呢?然而,上面的景象,让盛典除了庄严,又平添可敬可亲、平和平易。

      这与另一些社会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典型的是那条百说不厌的段子,“等我有了钱,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现实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无论城里的路有多平,一定要开个能登山的大吉普轰鸣而过;明明家里只有三口人,也要买巨大的房子,大得“上趟卫生间,得骑自行车”;不管吃得动吃不动,一到节日就使劲往家里运东西……

      类似浪费现象在经济领域里的表现,就更让人担忧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借国家保增长之机,不少地方动辄抛出“大手笔”的投资,造成的结果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仍在大举扩张,甚至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

      按理说,花自己的钱,与他人何干。其实不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有些像零和游戏,您用多了,别人自然就少了。而奢侈浪费带来的危害,远不仅是浪费几个钱的事。古人曾说,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并未远去,回升的态势还不巩固,外需不足压力还很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还很困难,对血液般的资金还十分渴求。所以,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忘艰苦奋斗,还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需要防止的还有一种认识误区,那就是把大手大脚当成敢于消费,甚至堂而皇之地说成是启动内需。其实,我们提倡的是“新艰苦奋斗”,其着眼点并非在于投入资金绝对数量的大小,而是物尽其用,投入尽呈效益。记者前一段时间发现,在北京某区,许多人在热火朝天地盖房,可是墙却异常地薄。为何?当事人诡秘一笑说,现在拉动经济,当地急着把钱花出去,要提前征地,盖就是为了拆的。如果这种事真能得逞,如此刺激经济,“投入”将来很可能就成了银行的呆坏账,变成了新的风险。

      防范奢侈,厉行节约,除了号召引导,更需扎扎实实的行动与制度建设。现在,事前对预算进行严格审查、事后进行严格审计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在此次国庆大典,有关方面对一些使用的设备,提出了只租不买的原则。那些光彩照人的彩车,底盘都没有进行改造,可继续用于其他用途。而这两天,那些彩车都摆放在天安门广场,成了引人注目的一景。这不但省去一大笔布置广场的费用,引来的人流显然也带动了旅游,创造了效益。

  企业的首要问题是赢利,赢利的首要问题是树立节俭精神。

  节俭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种成功的资本,一种核心竞争力。在微利时代,只有节俭的企业有生存发展的机会。

  节俭不是“老”、“旧”、“土”、“粗”的东西,而是财富和利润的发动机。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不但自己住竹屋、开破车,而且规定所有沃尔玛的员工——包括高级总裁——都必须恪守节俭的经营规则。沃尔玛从不在豪华商业区设立分店,广告上的投入也少得可怜,用于办公场所的费用更比同等规模的企业少3/4。正是因为沃尔玛执著于节俭的经营理念,这家零售业航母才得以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

  节俭精神是所有企业赢取利润的最大支点,节俭精神是所有员工敬业的最高体现。

  自从党中央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以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留给后人的这句令人醒悟的警句,足以说明节约的重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对于每一位公民而言,关键是要从我做起,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厉行节约,以期促进整个社会节约风尚的形成。

  以我愚见,在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中,特别是在建设节约型的机关当中,我们在积极开展物质方面节约活动的同时,还不可忽视“精神节约”这一问题。对此,作家蒋子龙曾撰文说:“节约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反过来,一个自信,一个奋发的民族,必然是勤俭节约的。奢侈是颓废,今朝有酒今朝醉,原因和腐败有关,跟社会的风气有关,跟引导有关,跟媒体在追求豪华有关,现在再不谈节约,就我们这点资源,我们这点钱,要是再这样下去,实际上不是经济损失多少,关键是我们丢了一种精神。”是的,节约,就是节约资源,就是对自身欲求有所节制,它是对国家、民族、家庭、自我负责任、重操守的表现。那么,要在行动上能有节约的表现,必须具备有一种节约的精神,换言之,应该先是精神上的节约。

  我所说的精神节约,也就是指的是从时间上的节约、从政治上的节约、从决策上的节约等方面,这些环节如果抓不住的话,所造成的浪费往往是更为严重的。因而,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首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节约氛围。不论是领导者还是个体的人,都应该有节约时间的理念。现在有不少的地方,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一种是不能科学利用时间,一种是对于时间的浪费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的。经济社会的人们,都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而事实上,充裕的时间确实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保证。可人们对于节约时间的作用却大为忽视。同志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不注意珍惜别人的时间。在工作上同样如此,一些地方,会议成灾,有关的人参加、无关的人也参加,主持会议和讲话的领导讲起话来,海阔天空,不着边际,越讲越长,把人们大量的宝贵时间泡在了没有直接关系的会议之中,这种资源浪费是相当可怕的。还有,没有关系的领导的陪会,也成了一种资源浪费。有的地方在安排工作时随意性很大,让机关干部代替环卫工人和个体门店去打扫大街,且成了经常性的工作;有的对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效益过问很少,却人为地安排一些其他方面的工作,譬如对教育部门,不注重教学质量、不看本职工作搞得如何,却给压了大量的招商引资任务;文化部门,不看他们如何辅导群众文化活动、不抓业余创作,却抽调人力去为农民套果袋、种烤烟等。这些决策上的错位,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本部门的工作和利益,还不见得能把其他事情能搞好。因此,精神上的节约极为重要,是看不见的一种财富,也极需要我们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能够正确认识,逐步付诸实施。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意思是说,人们无论在个体活动中还是在群体活动中都要“啬”其精神。我们现在去看,应该说《道德经》通篇都在揭示、阐发着一个基本的心理学观点——即精神节约论。所谓精神节约论就是:人应当以最小的精神付出获得最大的实际效果或行为效果。“精神节约论”是《道德经》最富逼真度的命题,是《道德经》的实质所在。它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精神节约论基础上的。《道德经》的这一观点与西方19世纪著名哲学家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和阿芬那留斯的费力最小原则的意思都是,即人们希望用尽可能小的劳动,尽可能小的思维消费,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所要求的东西。而《道德经》在这一点上与这两位哲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就是主张通过节约、保持、修养自己的身心而获得最佳实际效果。

  注重“精神节约”,也是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需要,是指导我们搞好各方面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节约不是一句空话,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在各方面的工作实际当中并应该见效的事。要建设节约型机关,必须先有精神上的节约,没有精神上的节约,物质上的节约就缺乏纲领,缺乏精神支柱。所以说,应该把注重“精神节约”和物质节约提高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认识、去贯彻落实,唯有如此,节约型的社会才会不断趋于完善,节约型的机关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