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消费不知何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了,尤其,当追逐的目光越来越四向发散,当消费的层面已不仅仅是多元,当“俗人”和“雅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忙碌奔波的时候,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也以不同的方式年年更迭,这不能不说是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有莫大关系。
如果大家相信有所谓“时代气质”抑或“时代精神”的话,那么似乎可以这样说,七十年代的中国,尤其在大学校园里,是充满着使命感的;八十年代,是自由、多元、生机盎然的;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当下,则纯乎是“愤青”与“小资”的时代。“愤青”意味着拒斥、盲动,意味着无端的愤恨与冲决;“小资”则精心雕琢着酒吧时光,挥霍着花样年华,欢庆着一个笼罩着玫瑰色迷雾的消费时代的降临。
KTV现象
相信如今的北大学生对北京城KTV的分布远比对书店的分布清楚得多。没去过国林风、万圣、风入松的大有人在,但从没光临过钱柜、麦乐迪、东方斯卡拉的想是寥寥。金碧辉煌,灯红酒绿,魔影幢幢,鬼哭狼嚎——KTV的包房里,时间已然在音乐的眩晕中凝固。在这里,人们轻易地学会了忘却,忘却当下的生存与周遭的一切。面对着时尚与前卫那洪水般的冲决,警惕与节制早已荡然无存。
孔老夫子当年“礼乐”的教化今天似乎变了味,那个规训时间、给生命本体以节奏的音乐在今天倒像是一个扼杀时间的屠夫,在这个日益理性化的时代释放着巫术,引得人们在不可自拔的漩流中放纵而颓废,媚俗又迷茫……
畅销与经典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一点也不错。而这阶梯的搭建正是大众消费的一大指向。然而,面对着书海中汹涌的黄金潮,简单地认定其为真知的开敞与人文的跃进,显然失于偏颇。对此进行结构性的梳理是必要的,这也提供了反思的可能和意义。
一个时期里的畅销书籍最能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关切和思考。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西方经典热、国学热,以及知青文学、伤痕文学为代表的反思潮流似乎都是昙花一现,沦落为当下的空谷足音。当今的畅销书籍,涌动着无穷无尽的欲望和对金钱、成功、出人头地的渴盼与亟求。经济类、管理类的秘籍宝典、面厚心黑的成功法门、只玩弄技巧不讲求心地的垃圾文学汗牛充栋。更有甚者,那些身体作家的荒淫言辞在畅销榜上占得一席后,竟也应者云集,美其名曰:艺术。可叹其沐了几遭欧风美雨就玩弄起所谓“后现代”的把戏,从别国窃得火来,乱煮自己的肉。就这样,经典的传播被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畅销所阉割,消费所指与“崇高”渐行渐远。
自由悖论
北大人向来是热爱自由、热爱民主的。然而,今日之民主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质疑:当多数对少数构成了压迫,当众人的意志成为规训你的力量,当潮流与时尚成为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命运之手,个体生存的空间又在哪里?个体的关怀谁来给予?
消费主义的时代,商品多了,玩法多了,钞票多了,可选择的余地大了,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宣告着自由的胜利与荣光。然而,人们却分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驯服与桎梏,感到了那份“失落的自由”。今日人们的欲求早已不是出自生命本体的真切愿望,而是或被广告生硬地制造出来:“不穿××西服,就不是男人”,“不买××家电,生活很难幸福”,“不用××化妆品,青春易逝,早生华发”;或被所谓的大众消费潮流诱惑、裹挟:走向虚幻的网络时空找寻英雄的感觉、走向热度极高的旅游沸点触摸被现代摩登过的山山水水、走向林林总总的酒吧水吧放纵或逃避……我们在铺天盖地的话语与热点中,日益脆弱,日渐迷失。
古希腊神庙上那句“认识你自己”是极具历史穿透力的。在当代,规范自己的消费无疑是对自己最好的关照与认知,毕竟,一个人消费的质量与结构是其生存状态的真切反映。
消费的迷途/文王牧笛(写于2003年)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