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首个倡导合作建房的知名人物于凌罡在其个人博客突然宣布——停止合作建房。他解释说,在北四环东段,凑几百股资金,一起买地,建设四位数以内房价的住宅的机会,已经失去。这一消息很快被门户网站推荐到显著位置,点击率很高。曾意气风发的于凌罡缘何“气数”已尽?曾轰轰烈烈的个人合作建房为何坚持了几年终于搁浅?
在北京房价轮番暴涨、中低收入者望房兴叹的情况下,作为国内最早的合作建房发起人于凌罡独辟蹊径,想绕开开发商自己建房。于凌罡的适时出现,就像楼市上下了一场及时雨,可以说对于老百姓们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似乎这一模式的运作将给房价过高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场新的变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种种原因“个人合作建房”模式还没有落地就胎死腹中,于是于凌罡随着业内对“乌托帮”的讥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北京于凌罡的举步维艰,便可一管窥豹,找到全国各地合作建房体力难支的原因。
一、拿地经验不足
拿地对开发商来讲起着关键作用,刚刚前不久潘石屹爆料的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拿地不建房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拿早期于凌罡力拿花园路5号地时来说,宣布报名后,短短4天就达到240人的规模。然而,在收集建房款时,到现场交钱的只有一百余人。于凌罡至今依然认为当时过于自信的操作方式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对不确定性因素考虑得不够周全,这直接导致竞标款未能达到银行要求的数额。否则可能就不是失败了。不论是哪个城市的合作建房都会遇到这方面的问题。
二、谁敢把宝押在“肥皂泡”上?
尽管个人合作建房听起来很美,于凌罡们也费了不少口水。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事物,谁也没有见过。而且老百姓对合作建房并不理解,他们的行为有的时候并不理性。他们或许以为合作建房是“空手”套白狼,殊不知也要交付资金。
另外,对于合作建房发起人的为人又有多少人相信呢?这不是针对他们个人,确实如今的社会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因此于凌罡们遭遇困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开发商的排挤。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于凌罡们的失败似乎与同行无关,但是不能排除同行的排挤。“合作建房”听起来那么好,也得到那么多业主的欢迎。一旦实施起来形成规模,必然会威胁到开发商的利益。
你也不想想普通开发模式多少年了,几十年的房地产基本行规摆那了,大家共分一杯羹,市场共享,当然明争暗斗较较劲是常有的事了。但你这么一说合作建房能节省多少多少,那不明摆着说开发商的暴利吗?人家能容你吗?不共戴天的对头一定备受排挤,容你,我活不了,所以,只好联合起来压制你。要不你晚两年也行啊,等你资金够雄厚,渠道都铺好了,不至于因资金问题而泡汤。当年描绘的一幅蓝图就这么毁了,真的太可惜了。
四、政府不作为。
个人合作建房在其他国家是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问题的一种方式。世界上最常见的合作建房组织是住宅合作社,其理论基础是合作经济思想。上世纪末合作建房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合作建房是由部门单位、行业系统主办,以党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为社员主体的住宅合作社。与目前社会上兴起的个人合作建房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个人合作建房虽然受到媒体和民众的重视,但由于房地产市场制度及政府政策未能及时到位,而使个人合作建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个人合作建房能否顺利发展,政府的努力及努力程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政府能够给予法律、土地、政策、金融上的支持,相信个人合作建房将是一片大好前景。
五、竞争实力太弱。
各地合作建房之所以踉跄难行,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的合作建房没有达到足以和房地产商竞争的实力。这跟上面提到的开发商排挤并不同。现有的政策规定了合作建房组织不能盈利,制约了合作建房的发展,如果各地的合作建房发起人能转变角色,组建成专业公司再去寻找投资者,增强实力。合作建房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只是暂时还没有形成能与房地产行业平等竞争的实力,要彻底降低目前各地高企的房价,当务之际是要像把散户汇聚成基金那样,整合全国一切合作建房力量,形成一个全新的为合作建房全面专业服务的中介行业,组建全国性有实力的正规的专业的公司,直接与开发商竞争,从而打破房地产垄断,利用市场的扛杆,使高企的房价走向平稳。
推 荐 阅 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