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不确定性要素--政府对资产泡沫的警惕


   先时是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达了他的担忧,他在采访中明确指出,目前最需要警惕的是资产泡沫,包括股市、楼市和其他金融资产在内的资产泡沫危险更大。事实上表达过同样观点的中央智囊远不至樊纲一人,社科院的余永定也表达过同样的观点。

   而昨天道高望重的吴敬琏、厉以宁、李扬、刘世锦、蔡昉等经济学家又做同样的警示。作为智囊,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引导政策的走向,对此我们不得不察。

     对于政府为什么会对资产泡沫予以警惕,我曾在7月26日的报告里做过如下分析:

  “决策者不得不思考的:或许他们更希望的是,市场成为一个理性的慢牛市,而不是像2007年那样的疯牛市。毕竟像2007年2008年那样的暴涨暴跌局面并不是当局所愿意看到的。毕竟当前的整体经济虽有企稳的迹象,但欧美等国的经济状况还存在大量的变数,出口依然不容乐观,CPI、PPI两大先行指标依旧呈负,失业率或有保稳的迹象,但新增就业的压力依旧巨大,经济整体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在经济尚处脆弱周期的当前,历史数据表明,过激的泡沫化运动,只会带来更大的去泡沫化运动,这种运动不可避免的将造成财富蒸化的效应。如果是在繁荣周期,也许这种损失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到补充,而对其正常的消费和投资并不会形成太大的影响,历史数据也证实了这点,譬如2005年5月中国A 股市场大调整,指数下跌到1100点左右,但同期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是呈高速增长态势的,增幅更高达12.8%,2008年前三季亦是如此。而我们又反观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增幅从2001年中的11.1%下跌到2002年底的9.2%,而同期的股票市场走势亦不容乐观,对此瑞士信贷的经济学家给出的解释是:这可以解释为股市下跌的负面作用。对消费的打击固然直观显见,同时由于财富的蒸发效应而出现的信心危机更应值得我们警惕。”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从决策者的角度来说,随着度经济形势的好转,这也就意味着早期意图以股市来达到救信心救经济的目的已经基本达成,股市在大国民经济下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而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股票市场的任何不恰当的非理性“暴动”,显然与决策者的意图是并不一致的。

  对于股市任何异常的举动,决策层可动用的工具还很多。我们的基本研判是,如果股市表现的过于激进,那么决策者或会在对实体经济维持当前政策格局的前提下打出组合拳:

  l         央行继续发行央票正回购流动性;

  l         证监会将进一步加速IPO的发行速度,以增加供给来改善供需结构;

  l         同时银监会将进一步强化资金流向的监测。

 

相关分析详见本人前期文章:

  流动性与结构失衡和宏观调控

  http://www.chinavalue.net/Blog/BlogThread.aspx?EntryId=181165


  对近期中国股市的几点研判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1/10/18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