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制度设计本身造成教育不均衡发展……好学生在提前批就被省实、华附、执信抢光了,普通高中只能挑‘箩底橙’!我就问你一句:凭什么?”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庆强对市教育局的严厉质问,问出了广大市民积郁在心中的不满。
有人会说即使废除分批招生制度,优等生还是会涌向名校。我说,既然如此,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分批招生呢?个中必有蹊跷。
社会舆论评价学校好坏,一般是以升学率来衡量的。好的学校少不了好老师,但是老师的好坏不容易评价,尤其是在生源不同的情况下,手艺再高的厨师也不能把米粉做得比鱼翅更高价值。因此,生源成为学校好坏的关键因素,垄断优等生等于抢占了办学制高点。
废除分批招生制度之后,虽然优等生仍然会选择名校居多,但是其他学校有了争夺优等生的机会,例如提供奖学金。既然生源是学校好坏的重要因素,那么学校肯定会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用行政手段分配优等生,而不是提供奖学金,显然首先直接侵犯了优等生的利益。侵犯优等生的利益补贴给名校,名校又补贴给那些不用凭考分,也不用花钱的系统内子弟。用中国古代的话语描述一下就是,将优等生无偿为特权子弟陪读。
不错,用同样的话语体系来描述,国外私立学校也是优等生为富贵子弟当陪读的场所,但是就读国外的私立学校,例如英国的伊顿公学,那是要出大价钱的。有人开豪车,有人坐公共汽车,开豪车的自掏腰包,坐公共汽车的享受政府补贴,坐公交的不会嫉恨富人开豪车。
可是在广州,有些家长不用额外掏钱就能把资质平庸的孩子送入享受财政补贴和行政袒护的好学校,与优等生同堂就读,其他家长当然不满。
待遇低不是教师不满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旦分到普通学校就很难有出头之日。如果公立学校生源均一,那么公校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公校积累声誉,再到私立学校获取实利。这既提高公校教师积极性,又解决了私校教师培养的难题,一举两得。
全世界的公立学校的职责都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保证义务教育覆盖率,本不应该搞什么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名校。如果公立学校中有名校,那应该将名校的品牌价值变现,补贴给拖后腿的学校,抬高辖区内教育质量的底部,尽量对辖区内家长和学生一碗水端平。公立名校的存在是对教育公平制度的肆意破坏,为什么教育部门几十年来敢于置系统内外的批评压力于不顾,坚持拿公帑搞教育歧视?根子在于特权思想膨胀,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部门。
——本文于2009年11月19日发表于《新快报》
凭什么名校就可以抢光好学生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