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与成全机构董事长全忠在香港拜会了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陈劲松、佟捷夫妇在他们的畔山豪宅及会所与我们畅叙了3个多小时,关于创业、关于上市、关于地产服务业、关于互联网、关于企业管理、关于团队建设、关于股权激励……
陈劲松绝对是今年中国房地产的风云人物,中国本土房地产服务商有数万家,世联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国内上市的企业。关注“世联现象”的不只是房地产开发商、服务商、媒体、研究机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还有资本市场、众多的投资机构、股民乃至购房人——都是利益相关者。
世联上市为行业提气
X(代表肖勇、全忠、下同):世联上市,业界十分瞩目。
C(代表陈劲松,下同):可以这么说,世联上市为整个房地产服务业起到提气的作用。大家会想,今天是世联,明天也许就是我。现在不少兄弟公司信心满满摩拳擦掌,图谋大计。
X:记得前些年,你对上市未置可否。
C:当时没想好,我为什么要上市?我要钱干什么?世联似乎不缺钱(就所从事的行业而言)。现在看来,这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上市才能干更大的事,因为企业上市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现状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的预期,并且股东(包括股民)愿意给你钱去实现这些预期。今天用明天的钱,布更大的局,为未来投资,天下就有这样的好事。
没上市的时候,企业可能想法不多,而且受制于财力,做不少事情比如平台建设时花钱省了又省,得得瑟瑟,效果降低且形成恶性循环。上市就不一样了,有想法,又有钱,可以控优秀的人才,建一流的团队和平台。
另外,上市企业的曝光度和品牌影响力也不可同日而语,无形资产大大提升。品牌之间强强合作是趋势。
X:为什么在国内上市而不选择境外上市?
C:合富辉煌在香港上市,易居中国在美国上市,世联则选择本土上市,地产大佬也告诉我说,要争取在境外上市,做一间国际性公司。可中国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目前在全世界都是表现最好的。世联作为一家在深圳起步的本土企业,得到了各方面多年的支持与呵护,认同感很强。世联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包括融资规模,我们都很满意。事实证明,在国内上市也很好。
X:听说世联上市并非一帆风顺?
C:一言难尽。我们与证监会整整沟通了一年多,应对了大量的问询、调查甚至质疑,从商业模式到市场机会,从企业信用到个人操守。比如会被问道:一个策划报告收几十万元,依据何在?是不是忽悠客户,是不是骗子公司……甚至还专门组织专家讲座,让监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了解房地产服务业。有段时间,我们天天去证监会“上班”。
世联不会大规模并购
X:世联一下子融了6个多亿,怎么花?
C:平台建设、品牌推广、产品研发、人才引进……当然还有区域扩张。
X:有同行企业想被世联收购,世联可借此扩大自己的地盘,是否有这样的计划?易居中国在美国上市后曾经有过大规模并购。
C:至少目前为止,世联尚无大规模并购的时间表。世联一直比较稳,不冒进,不急于做大“GDP”;并购作价也不容易,低了高了都不合适;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和团队的磨合更是大问题。
但世联会以开放的心态,以多种方式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比如可以少量投资参股,按照世联模式(或者双方认同的模式)对企业的商业模式、价值观、企业文化等进行梳理、优化、改进、提升,运营一段后再决定进或退(要有退出机制的设计)。
X:并购不是拉郎配,也要恋爱,甚至试婚?
C:有这个意思。并购不是一蹴而就,而要水到渠成。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
X:世联上市,是资本市场对房地产服务业的认同?
C:其实不只是房地产服务业,整个中国的服务业都大有可为,前景光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城市化进程会持续几十年,那么多企业、那么多人需要多式多样的服务,一个细分市场就大的不得了。中国不光是制造业大国,而是一定会成为服务业大国。
X:中国的服务业整体水平并不能令人满意。
C:所以世联任重道远。中国的服务业水平低下,很多市场都被国际大公司绝对垄断。房地产服务业相对好一些,但核心竞争力尚需提升。世联要尝试做一个可参照的服务业标杆,摸索出行业标准。
X:制造业的模式好理解,服务业不那么好评估。
C:世联在上市过程就遇到了业务模式的评估问题,如前所说为什么一个研究报告收几十万。还有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影响大,会涉及世联的多项业务如顾问、咨询、策划、销售代理等。咨询类业务与房地产投资规模相关联,销售代理受新房成交量影响,经纪业务则受二手房成交量的影响。这几年房地产市场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世联业绩稳中有升。世联给投资人和监管部门的说法是——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平衡,世联多项业务受大形势影响程度不一,使得世联基本上能够通过不同业务收入和不同区域收入来化解市场成交量波动的风险。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