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几天前发表的题为《国企不是共和国长子 最终一定会被民企取代》(以下简称“《取代》文”)的文章,甚为任志强敢于实话实说的精神所感动。
《取代》文开宗明义:“社会上最近一段时间呼声比较高的都是国进民退。国资委2003年成立以后提出做大做强,特别是国资委主任提出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我作为国企的人,听完以后感觉很别扭,典型是一种歧视。一个共和国里公民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公民说我是长子。所以我对这个说法比较反感”。说实话,鄙人同样对“长子”的说法感觉反感。
日前在一个“中国总裁培训网”上看到过个2007年的统计资料,称“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一亿多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已达到61%,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已超过20%,民营企业产值已‘三分天下’甚至‘二分天下’。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国家经济的主要成分,中国经济的未来完全依赖于民营企业”(数据“权威”与否不是鄙人在此讨论的话题)……
既然人们眼下那么关心“国”还是“民”的问题,那么首先就该进一步弄清楚,究竟“民营企业”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企业?
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以企业的资本来源和构成定义,即“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义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还有说“民营企业”是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或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和非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的……等等,不一而足。
类似概念孰是孰非,自然要靠国一级的“权威专家”们去进行解读了。但仅从上述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看,人们不禁能够发现一个“问题”:从总体上看,所谓“民营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甚至包括人们的就业,乃至由之引申出的社会稳定),实实该属于“国”,且有很大贡献于“国”;而非纯粹归于“私”。鄙人倒一直在思忖这样一种民间说法的合理性: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企业即便其性质属于“私营”,但当其发展到相当规模的时候,它就不可能再是纯粹的“私有”了,而自然而然地必须承担起相当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来理解《取代》文所说的“一个共和国里公民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哪个公民说我是长子”,鄙人以为是很有些道理的。
当然从《取代》文看,任志强提出的“国企最终一定会被民企取代”的观点,是基于几个主要的论据:一是国企解决就业人口问题呈逐年下降趋势(1978年改革开始大概解决了9500万人的就业问题;第二个10年解决了6000万人;第三个10年,国有企业快速发展中我们只解决了3000万人),所以它在就业上远不如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岗位。二是民营企业占用资源肯定比国有企业少,但国有企业提供的贡献并不比民营企业提供的多。三是对社会的贡献,仅有一条就够了,国有企业占用的土地,有一半的土地出让金没交,而只有不到1万多亿的利润,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效率现在是远远低于民企,“所以对国有企业的保护我觉得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我也没觉得它有什么先进性”。四是从制度环境上来说(最主要看是否形成垄断),由于存在行政性垄断,所有企业无法公平竞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五是“国有企业还有很多问题,我们没有民企积极、努力的目标,每年考核指标都要提高,所以只完成指标就可以了,否则水涨船高,今年高了下一年就完不成了。在人员、薪酬的选择上,我们都没有自主权”。最后《取代》文做出结论,“我们打不过民营,最终国有企业一定会被民营企业取代”。
鄙人以为,国有企业的问题还不止如此。倘若鄙人之前曾经提到过的诸多国有企业客观存在的“‘管理私控化’、‘模式官僚化’、‘运作权术化’”等“三化问题”无法尽快切实得以纠正的话,恐怕最终的结果就远不止任志强说的“打不过”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