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没亮快递就来砸门,送来刘卫兵的新书,《回望20年——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封面腰封上赫然六块金字招牌:“孙家正、李肇星、梁衡、张海迪、陈忠实、唐师曾倾情推荐”。推荐者不是中央委员就是部长、主席。只有老鸭纯属滥竽,或许连个滥竽都算不上。
老鸭虚长卫兵六岁,按国学叫“六冲”,很不吉利。只因比他们这一辈早上路几年,也更碰得头破血流,至今不敢抬头。鲁爷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说的就是我的“六冲”。
老鸭“六冲”属于“衰男”,按上海沈胖子的定义是“衰老之男”:“眼前的记不住,以前事忘不了。躺下睡不着,坐着打磕睡。看书越来越远,撒尿越来越近。过去是硬着等,现在是等着硬。”
给这本《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作序的,是新华社总编何平,此公北中文系大77级,乃我学长,我业余给他们班很多人打过工:《世界博览》老总任幼强、《中国青年》老总彭波、《北京青年报》老总张雅宾……按学籍,何兄比我高两级,按学问那可是几何数量级增长,所以卫兵特请他给此书作序。
序曰:“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真正一种是记录历史为己任的,当首推新闻记者。”卫兵是他那拨人大同学中最能吃苦的底层,也是至今还干记者的唯一者。学而优则仕,他们班很多人已是我党高干。另外,也有步我后尘的,光我认识的就已经死了三位。其中两位跟我实习过,一位跟我学的车。学车的采访中莫名失足,高空跌落,当场牺牲。
昨天我已经在新浪“围脖”推荐此书无数次,比叫卖自己还“卖块儿”,这年头还有无利不起早的傻B,一举惊动了新浪“老沉”。“老沉”围脖一阵抽动之后,发私信质问,说,鸭兄出新书怎么也不进贡一本?一串新浪“围脖”惊了一片,“新浪”就是比“新华”狠,一条“围脖”猛追汶川地震的李连杰----单条阅读二百二十多万啊!20080520唐师曾:地震发生,李连杰紧急避险 ,有哪家报纸能发220万?
“唐老衰”现在还有如此影响力?思前想后,很重要是我把何平的那段序贴上了:“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但是真正一种视记录历史为己任的,当首推新闻记者。”
以往,“老沉”以为这样文风的“疯子写作”只有老鸭独一份,想不到新华社底下掖着一串呢!我这么写不算自己给自己拍马屁吧?
卫兵是苦孩子出身,家住四惠桥以东多少里,这在20多年前,绝对属于“东夷”。社会新闻是新华社摄影部的底层,老鸭那时候就在“底层”上班,卫兵起早贪黑来“底层”实习。以后分到新华社甘肃分社,一直下到黄河大拐弯,回京时一件开花的军大衣,一嘴恶臭,满身虱子。
说老实话,我没给卫兵多大帮助,除了神侃。那时候一来新大学生,摄影部领导就让我去“接见”新人,给他们上课。刘洁还介绍我去北京经济学院、广院上课……给我要很高的课时费。学生们天真,喜欢崇拜“疯子”,而我臭名远扬,说什么他们都信,“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就是“先知”。
“先知”倒霉的时候,只能躺在床上装丫挺的。趴在军队医院一天两次骨穿,两眼望天,坐吃山空。这时候常来关心老鸭的一标人马,就有卫兵。这小脏孩时不时装大老爷们儿,还弄个信封,塞个仨瓜俩枣,说请你吃饭你也不出来,我挣钱比你多,给你买药吃。
10年前,卫兵去阿富汗回来,写了一本,那时候连文字记者都人没写阿富汗,他不敢发表,私下犹豫踌躇。我在他后面狠踹了他一脚,给他写了一篇序,该书大卖。
我给新华社同行写序不止一两个,私下
说“央采”(中央新闻采编)从摄影部分出去了,有后有事也帮不上你了
边想边写,还没完,头晕死,视线模糊,他娘的
感谢四姐、三姐电话关心……
睡醒了再写吧
世界上很多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可是接近时,时间已经不多。
点击下方目录,亲临新闻现场: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53531973_0_1.html
无计划无腹稿,每天看图,即兴乱侃,短兵相接,随看随说……漏洞百出,欢迎补漏。
视频《火炬手唐老鸭语像奥运》http://video.sina.com.cn/tanglaoya/index.shtml/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