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不能只图数量不顾质量
刘纯银
随着毕业生基数不断增大,明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就业压力将会更大。对此,教育部近日下发《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11月25日《中国新闻网》)
通知要求各地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其中就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将积极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毫无疑问,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教育部想通过此项措施让一部份大学生推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也许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笔者对此不敢盲目乐观,甚至担忧会出现新一轮盲目扩招,导致研究生质量进一步下滑。
笔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一是有近些年大学扩招的前车之鉴。笔者曾读到这样一条新闻:不足百字的申请书竟然错了3处,这种事情发生在一名大三学生身上。如果不是权威媒体报道出来,恐怕有不少人难以相信。毫无疑问,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丢人现眼的事儿。尽管如此,但类似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不,《现代快报》也曾报道:两位大学生为了考研复习,想申请校外住宿,但学校要求家长在申请表上签字。尽管家长同意签字,但面对空白的申请表,两大学生却迟迟不愿意动笔,原来是他们平时都是用电脑,都快忘了写字了,怕写出来闹笑话。这种现象也让家长很纳闷了:“怎么了,不就是填一张申请表吗?你们别说自己不会!你们可是堂堂大学生啊!”难怪有家长提出激烈批评:“需要技能培训才好就业,平时怎么没有把技能培训贯穿到教学中,大学怎么教的?”
漫画/马晶晶
二是当前研究生质量也让人不敢恭维。早在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就说:“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据其透露,该校部分新闻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前,竟没有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过一篇新闻作品。无独有偶,去年山东省两会上,来自医学界的部分政协委员就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质疑: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年轻的心内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由于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不重实践的倾向,导致医学人才学历高、技能差。
如果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许多高校在教学设施等硬件上和导师数量上不能为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保证时,必然会导致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一步下滑。
笔者认为,多措并举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在研究生招生上顾此失彼,只图数量,不注意抓质量,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留下“后遗症“。期待教育部门多在培养学生技能上下功夫,多在教育体制上改革想点子。同时,也希望包括博士、硕士在内广大高校学生不仅要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积极参加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别让用人单位因你的能力而怀疑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2007年复旦前校长杨福家就反对研究生大幅扩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