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李金玲采访我:近日,宝钢集团与法国兴业银行集团分别通过旗下子公司,合资组建了法兴华宝汽车租赁(上海)有限公司,双方股权各半;另外,由中钢集团联合部分中央直属企业和地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安财险,已向中国保监会申请注批准,拟注册资本10亿元。像宝钢、中钢这样的(资源类企业)央企大举进入金融业由来已久,产融结合的做法对于大型企业是合适的选择,也有多方面的好处。但产融结合效益的背后,风险不容忽视。请问,会有哪些风险?
我对此问题的回答如下:
我国钢铁巨头瞄上金融业的目的毫无疑问不是为了给自身的发展“融通资金”,它们并不缺少资金,现在不缺少,将来也不大可能会缺少(因为它们是大型央企,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会保证它们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那么,不是为了给自身融资,又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有两点:一是它们瞄上了金融业的赢利潜力以及自身进入金融业的“便利性”。进入金融业的风险虽大,但赢利机会也大。大型钢铁企业有其“国有”的身份和“天然”的影响力,这决定了它们可以轻易地进入金融业,也决定了它们有足够的自信在金融业获得良好的业绩。二是,它们进入金融业完全可以与国内金融机构合资,缘何大多青睐于跨国金融巨头?其背后的“算盘”是谋求合资金融机构上市,从而圈得更多的金钱。众所周知,有了跨国金融资本的介入,这一目标更容易实现,前几年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走的就是这步“棋”。
大型钢铁企业走“产融结合”之路可能的确对其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则不能忽视,其风险将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显现:
一是,由于大型钢铁企业的“国有”身份、“天然”影响力和庞大而又复杂的混业经营体客户观存在,将使得金融监管理部门很难对其在金融市场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这将极大地影响到金融监管部门未来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如众多良心学者已经看到的那样,未来经济的主要风险将来自于金融业,当金融业出现了的一批“难管的孩子”时,会出现一种什么局面是可以想见的。
二是,大型钢铁企业走“产融结合”之路,将不仅会致使现有的金融机构难以面向大型工商企业开辟多样化经营业务,并且其原有赢利模式和生存空间又将受到这类企业属下的金融机构的挤压,这将不利于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传统的实体产业的赢利机会在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当大型国有钢铁企业指望通过金融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时,或者当它们对金融业务的赢利预期大于传统的实体业务时,或者当它们坚信自己有能量在金融业“制造”机会时,它们极有可能会忽视对传统实体业务的经营与治理,其直接后果是不利于我国钢铁工业的整合与升级,因而将降低而不是加强我国钢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