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程序员,虽然,在很多年以前,我摆弄过一种被称为“汇编语言”的代码(这其实也是一种开源代码,但太开源了导致今天的程序员其实不太碰这个东西)。这个经历的重要性在于,我的确今天对技术不甚了了,但技术逻辑还是略知一二的。
我一直不是非常理解“开源代码”的商业意义。写程序某种程度上和写文章是差不多的。就写文章而言,我喜欢自己写东西,而不愿意改别人的东西,特别是长文:有时候甚至不愿意改自己的长文。密密麻麻的代码去看懂并做修改,对于很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就效率而言,还不如自己搞一个。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这个中小型企业未来想成为一个要基于某个技术平台上的大企业(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只是想通过BBS来和客户沟通的话,那么,还是去装个Discuz算球。不过,我相信,你也不会改动太多)。
周末跑北京去旁听一场3G的高峰会议。其中有一位做APP的创业者就直言不讳地说:我根本不在意系统/平台是否开源。我其实是同意他这句话的。就电脑操作性而言,windows的普及率,无论是PC端还是Server端,都有不错的占有率也是事实。即使是Server端的Linux,又有多少比例的技术人员会去完完整整地读一下Linux系统代码呢,或者,重新编译代码?
而另外一个做下载的朋友说了一句让我很震撼的话——这句话值得我周末由于北京大雪而受困机场——开源,不是开放源代码,而是开放资源。
对于资源,他举例说,数据就是一种资源。对于附着于他平台上的合作者,他说他会向开放数据:哪些东西是用户最喜欢下载的,哪些东西又是用户下载后经常使用的。这样,对于合作者而言,就更能有的放矢地去开发一些应用。合作者赚钱了,他没有不赚钱的道理。
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宝贵的开“源”思想,一种商业层面上的开源,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这种思想特别适合于那些想构建一个平台等别人来充实应用的企业。我没有开发过SNS的APP,我不知道Facebook也好,Myspace也好,开心也好,人人也好,哦,对了,不能忘记搜狐白社会,有没有这种开“源”的行为或者理念。
不过,话要说回来,数据共享精神有一个前提就是平台自己对数据不能讳莫如深,尤其不能造假。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一点,似乎比开放源代码还要让他们为难。访问数字对于平台来说,就象报纸的发行量,那不是数据,那是一种“公关”。
3G这个会议在北京(确切地说,貌似是在河北了)的大兴龙熙温泉度假酒店。周六外面鹅毛大雪,酒店里倒是春意盎然,居然还有人在那里游泳。雪景漂亮归漂亮,把我当日搞得疲惫不堪倒是真的。不过,收获那句话,值。
Copyleft © 2009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follow我的twitter 分享我的分享 买玩具 上Toy61 分享到如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