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调结构 西芹来增色


农业调结构  西芹来增色

——宁夏西吉县西芹产业发展纪实

本刊记者 张少强  通讯员 杨俊炜

地处宁南山区西吉县近年发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前的那种“小”县城不见了,展现在眼的是一个“大气、秀气”城市。宽阔干净整洁的柏油大街两边,多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县城东西沿伸的主街道又增加了两条,北街绕北山而行,南街依清水河拓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迎接着四方宾客。西吉县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

近年来,西吉县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抓发展第一要务,在集中精力打造马铃薯、草畜、劳务 “三大品牌”的同时,立足县情,挖掘资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把做靓做优西芹地方特色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扩大农民增收的“亿元产业”精心培育,实现了菜农增收、经纪人获利、农业增效的良好成效。

2009年,县委、政府在广泛听取菜农、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及基层干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功能,按照“建基地、扩规模、增效益、创品牌”的发展思路,坚持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合理布局的原则,着力做好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种苗繁育、示范推动工作,新建吉强大滩等5个千亩设施西芹示范点,使高产示范面积达到3000亩,全县西芹种植总面积达到1.52万亩,其中设施种植6800亩,露地种植8400亩,实现总产8508万公斤,总产值达1.036亿元,种植区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同时,积极开拓外销市场,发展了吉农、天绿、高原等三家蔬菜外销专业合作社,开拓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外销市场。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加快冷链储运体系建设,扶持建成了日制冰50吨的西吉蔬菜批发市场预冷储藏保鲜库和吉农蔬菜合作社日制冰100吨的预冷储藏保鲜库,为西芹产业阔步发展夯实了基础。2008年,西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0元。

科学决策拓新路

十年九旱,灾害频发,工业薄弱,自然环境差,经济落后的西吉县,如何能带领48.8万人农业人口44.8万人)口,脱贫致富,的确是一个老大的问题。

西吉县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西芹产业。研究发现,西芹在西吉县有广阔地发展前景,原因在于有独特的比较优势:一是环境最适宜。西芹属半耐寒性蔬菜,喜冷凉,怕热。适宜温度范围为8~30℃,种子在4℃时可发芽,25℃以上发芽率降低。适宜生长温度为15~20℃。西吉地处冷凉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夏短温和,秋凉多雨,土壤钾元素含量较高,对西芹叶柄变粗、变重有很大作用,是种植优质芹菜的最佳地区。二是生产零污染。西吉西芹广泛使用农家肥、灌溉用水为地下深井水,没有重工业污染,处于清洁的生产环境。经权威部门检测,西吉芹菜生长的大气、土壤、水源等生产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蔬菜生产一级标准,具备无公害蔬菜生长的基本条件, 2007年,西吉西芹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三是上市时间佳。适合的上市时间不仅对价格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是鲜嫩蔬菜能否销出去的关键因素,西吉西芹最早在6月中下旬开始上市,持续到10月份。在此期间,陕西周至、汉中及河南等地的芹菜正好退市。这一空档优势,使西吉西芹十分畅销。在陕西西安、咸阳、汉中等地各大专院校、工厂和蔬菜批发市场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四是品质优势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西吉种植的西芹厚角组织不发达,皮薄,纤少、肉嫩、味鲜、色亮,特别是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具有保健功能,这是河南、甘肃等地西芹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品质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基于上述四大优势,使西吉西芹产业较快发展起来,不仅基地面积逐年扩大,而且县内已建成了相对健全的产、供、销服务体系。目前,全县有专门从事以西芹产、供、销服务为主的蔬菜合作社4个,专业经纪人65人,其中吉农蔬菜合作社以种、销大户为核心,广泛吸纳县城周围10个村的近千户菜农为会员,组建了专业营销队、运输队、装卸队等,建立外销基地15000多亩,建成遍布国内17个省(市)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使西芹能够源源不断地销出去。

排除万难走市场

虽然西吉县要做大做优西芹地方特色产业也存在许多客观困难和问题,如源稀缺,育苗体系不健全,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技术保障措施落后,没有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缺乏精细的加工包装,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但是党委、政府信心足,方法对,群策群力谋发展,排除困难,坚持“西吉西芹”品牌化之路。依托地域特色,坚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充分利用日光温室、拱棚、露地栽培种植模式,依水源定区域,依水量定规模,实行西芹周年生产,均衡上市,以目标市场定品种,定规格,定面积,发展订单农业,坚持生产与市场并重,走优质化、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之路。走出一条“亿元西芹产业”之路。

千方百计解决水源灌溉问题。以“抓蓄水,建设施,变方式”解决夏秋无水可灌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水源的利用率,改变过去大田漫灌为节水灌溉,使水资源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加大投资扶持。多方筹集补贴资金,落实“以奖代补”政策措施;争取国家扶持产业发展资金;积极扶持典型大户的带动作用。

强化综合服务。从相关部门抽调一批专业科技人员,专门从事西芹生产,采取“一人一区”、“一人一园”的办法,相对固定蹲点抓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农民培养成“科技明白人”,让农民成行家里手。组建育苗供种中心,按照生产需求抓好常年育苗供种,集中、统一选育适销对路的优良种苗,对示范区及主要规划片区实行“定季节、定茬口、定品种”的定单、定向育苗,确保适时定植和种苗及时供给。加大品种试验推广、基地研发等工作。积极引进名、优、特、新品种,根据生产要求和市场需求,选育一批、试验一批、推广一批,进一步加大主导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拳头”品种的培育。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本着“先发展、后规范、再提升”的原则,放宽政策,加大扶持,在主要生产片区,把协会建起来,发挥作用。通过建协会,开展自我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市场开发,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