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为何越涨越高?


  廉价教育成本的记忆已经远逝

  张乔亚是一个有20多年教龄的老师,他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岁月里,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伴随着新中国那段风云变幻的政治岁月,他下过乡,当过农民,幸运的是,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他考上了一所师范院校。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上学一般不会给家庭带来什么负担,相反,在当时,考大学也许是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的惟一机会了。”

  在张的回忆中,那时的小学到高中基本上是义务教育,每学期的学费是2-4元不等。虽然当时人们收入很低,城市职工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二十来块,农村一个工分只有几角钱,但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孩子读书的负担并不大。一旦上了大学,基本上就不用家里花钱了,因为国家全包了,对于家庭差的学生来说,每月还可以享受到17-23元不等的助学金。一般来说,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不会给家庭增加任何负担。并且一旦毕业,就意味着成为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但是,当时能跳过高考这道“龙门”的幸运儿实在是少之又少,张的一位同学连考了7年大学都没能考上,只好进入一家纺织厂当了工人。

  “当年是想上大学却考不上,现在却是上了大学却供不起了。”张苦笑着对记者说,今年,他的女儿考上了南方一所有名的艺术院校,学费每年要1万元,加上生活费,4年下来估计将近10万元,为此,张老师决定放弃买房的计划,一心一意供女儿读大学。

  教育成本:从免费午餐到昂贵大餐

  不过十几年的时间,教育收费已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演进为如今的大步前行。

  追溯最初的源头,对高校从免费到收费的改革始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

  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

  事实上,不单单是高等教育的收费水平在突飞猛进,在小学、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领域里,收费也随着市场化的推进水涨船高。在许多城市里,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赞助费,都显现出这个社会的多元化取向。

  谈到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择校费,大多数百姓第一个感觉是教育不公,一到新学期开始,报上名的家长万分“感恩”,有钱交不上的家长为之垂泪。然而数百上千万元的择校费究竟流向何处,家长们并不清楚。

  “到天津读三年高中都要花10万元,这种教育的贵族化倾向可取吗?”这是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发出的质疑。事实是,一些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城市近年来实行的异地招收高中生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响,支持者谓之是“合理的平衡地区间教育资源差别”,而反对者则抨击为“教育不公平的畸形现象”。

  南开大学教育学博士刘清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教育上的高收费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这个社会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阶段现象”,教育指向的是公平,但就目前来看,绝对的公平很难实现,现在这种差异化的教育现状实质是社会贫富分化之后的一种市场选择。

  教育高消费的社会之痛

  对于如此高的教育收费,曾有一个22155人参加的网上调查,认为价格合理的占13%,勉强接受的占24%,难以接受的占63%。

  11月18日,石家庄市统计局城调队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做过一份调查,今年1-9月份,石家庄的城市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方面的人均支出是740.71元,比去年上涨了16.9%,相对于7465.49元的人均收入来看,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大约占到了10%。

  “无论是上涨的幅度还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石家庄市民的教育支出在全国来看都并不算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本地人的人均收入还相对较低。”

  据记者了解,在许多城市,教育支出在家庭中占比的上涨幅度正越来越高,有的城市甚至超过40%。有关专家分析,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增速不断加快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经济增长带动家庭收入增长和支出增加是大环境。在家庭因素上,一方面,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不忍心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教育方面给予了最大的重视和支持,不少周边县市的孩子进入中心市区就读;另一方面,随着民办学校增多,高等教育普及,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将以每年约20%的比例上涨。目前城市中日益兴起的“名校热”,也助长了家长教育方面支出的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支出有很大部分是一些额外费用,如参加各种培训班、课外辅导甚至出国留学等等。这部分支出可说是家长“自投罗网”,心甘情愿地在自己本已沉重的包袱上加上不轻的担子。不少家长从孩子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盲目为孩子“进补”各种课外辅导,几乎超出家庭可承受的水平,这也导致教育费用高居不下。

  不争的事实是,过于昂贵的教育支出,已让无数家庭气喘如牛。尽管国人有为教育投资不惜血本的传统,事实上,他们普遍也接受了高等教育收费的现实。但作为靠纳税人支撑的公立高等院校,再次从受教育者那里收费,是否应该有个合理的尺度?

  钩沉:上世纪30年代的教育消费

  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甚至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当时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劳动人民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

  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600银圆。

  溯源:免费——收费——高费用,高校价码一路攀升的现实路径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

  ◎198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象征性的收200元,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

  ◎199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

  ◎1996年,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

  ◎1997年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

  ◎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

  样本1:省会小学生棒棒的学习费用

  家庭情况:棒棒,省会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母亲为一家公司职员,月收入2500元;父亲为一家公司推销经理,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棒棒上学的必要支出:按照省内规定,每学年交纳“一费制”费用:200元。

  包括学费、书本费、网络学习费、冬季取暖费等杂费校服费:100元(冬夏两季,共计两套)班费:20元(用于班级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社会提供的、适合棒棒选择的可选择性教育支出:书、报费:60-120元英语、数奥周末学习班:600元电子琴等乐器学习:500元钢琴学习:2500元画画学习:700元游泳:300元跆拳道、乒乓球、棋类等体育项目学习费用:700元

  样本2:省会中学生毛毛的学习费用:

  家庭情况:毛毛,省会某中学初中一年级学生;母亲为一家大型国企行政人员,月收入1500元;父亲为一家自办公司老总,月收入6000元以上。

  ◎毛毛上学的必要支出:“一费制”费用300元校服费:150元军训费:260元班级活动费:50元◎社会提供的可选择性支出:择校费:2000元-4000元数奥、英语学习班每学期600元钢琴家教每年4000元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家教每节课40-60元学校提供的补课,每节课0.80元-1.00元寒暑假补课,每天5元钱初三可能要上的夜自习,每晚5元钱教辅书每年200-400元不等。

  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0~16岁孩子的直接经济总成本达到25万元左右(即0~16岁子女2003年的人均支出相加之和),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家庭支出则高达48万元。

  一费制降低了“九年”教育成本

  自2004年秋季以来,我省中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开始贯彻施行国家“一费制”交费办法,即中小学生入学时,只需要交纳一次性费用,学费、书本费、取暖费、上机费等杂费都包括其中,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费用,减轻了家长负担,而保证了教育部门必要的教育投入。那么“一费制”的教育收费体制中,家有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呢?记者通过实际调查得知,目前单就中小学生上学本身来讲,花费并不多,如果按照政策施行的“就近入学”原则就读的话,一般来讲一个小学生的上学费用不超过500元,而一个中学生的上学费用则不超过1000元。

  大把钞票砸进校处“进补”大坑

  但是很多家长,担心这样让孩子接受按部就班的教育,有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同时在教育资源不能平均分配的实际教育环境下,不能让孩子到当地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也对不起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因此在“一费制”之外,至少80%以上的家庭,对孩子的实际教育投资都远远超过了应有的花费。很多家长抱着“为孩子教育投资花多少也值”的想法,把大把的金钱砸到为孩子校外“进补”的大坑里。为了能更明晰地说明,目前中小学生的必要教育支出和选择性教育支出,记者选择了两名学生作为个例来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校外教育投资:记者发现,在记者有限的采访范围内,100%的小学生家长都为孩子选择1-2项校外学习项目,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尽管我省教育部门一再强调禁止学校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更不允许进行有偿的补课,但在记者的采访中,几乎100%的学校都存在此类现象。而几乎100%的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社会提供的校外学习班对孩子进行额外的辅导。2005年11月17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消息称,从明年起,将在国家贫困地区、乡村实行中小学免费就学制度,即彻底实行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家有中小学学龄孩子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教育支出占到家庭收入的1/3,一个高中生家庭的支出样本

  张先生是省会一名公务员,妻子在一家医院上班,他们的儿子在省会一家重点中学上高二。近日,张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一家在教育上的支出。

  目前,张先生和妻子的月收入加起来大约有4000元,年收入5万元左右,在省会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儿子每学年的学费和其他书本费、杂费加起来大约在3000元,这是一笔固定的支出,由于儿子学习成绩在班里算中等水平,所以参加各种补习班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这方面的支出加起来一年能有1500元,另外张先生还打算为孩子请一个英语方面的家教,这方面的支出每月也要400-600元,另外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也在100-200元之间,粗略算下来的话,儿子一年下来的花费要在7000元以上。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考虑到孩子再过一年多就要考大学了,所以张先生已经开始提前为孩子的大学生活打算了,从两年前开始,他每月在儿子的教育储蓄账户里存入800元,他预计这样的话到孩子上大学时就能有4万多的教育储蓄,4年的大学生活应该能够有所保障了。“如果全部算上的话,我们一家为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每个月1300元以上,这已经占到我们近1/3的收入了,确实有点高。”

  据记者了解,目前高中阶段,除去必要的学杂费等支出外,另外一项大的支出就是高昂的择校费,动辄两三万元的择校费对许多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此外还有一些变相收费如“英语班费”“实验班费”“矿泉水费”“资料费”等支出项目。在采访中,有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有些学校现在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对择校生很是欢迎,这就导致平价生的分数线越来越高,更多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不得不硬着头皮交上这笔择校费。

  据记者了解,日前教育部官员表态称,择校费的收取是不合理的,未来肯定要全部取消,但具体取消的时间表却并未明确。

  月收入:4000元

  年收入:5万元

  教育支出:

  学费和其他书本费、杂费加起来大约3000元

  各种补习班支出1500元

  英语家教每月400-600元

  每月零花钱100-200元教育储蓄:每月存800元

  结论:教育金准备与现实支出占张家收入的1/3强。

  徐水县白莲裕村的李新江曾经几次找到徐水县义联庄乡中学,“家里条件实在不行,能给孩子减免些学杂费就好了”。李新江的儿子今年刚刚升入义联庄乡中学上初一。记者和该中学的校长张子合一起到李新江家走访。

  上学,才有出路

  说到孩子的上学问题,李新江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上,说什么也要让他上,他能上到什么学我都供他,哪怕借钱贷款也要让他上”。

  李新江家的房子是1976年盖的,屋顶已经漏得不像样子,屋里时常有老鼠乱窜。同行的义联庄乡中学张校长说,这样的房子要是教室的话,早已被列为“严重危房”了,同时,他家还有几千元的外债,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决心让孩子上学呢?

  “不上学没有出路啊!像我们一样,土里刨食,出去打工也是卖苦力,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李新江狠狠吸了一口烟说。李新江家,收入在这个村子里算是中等偏下的,还有的人家比他家更困难。像这样一个家庭,即使目前实行“一费制”的义务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也占到了家庭收入的1/4-1/3,如果让他们供养一个高中生、一个大学生,恐怕就更加无能为力了。

  同行的义联庄乡中学张校长表示:“目前‘两免一补’的资金有限,只能优先考虑那些单亲、孤儿以及家长有残疾等情况的学生,如今看来,李新江的情况确实也够困难的,应该达到了资助标准,可这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张校长表示,义联庄乡中目前共有在校学生627人,今年春季共为103名学生减免了杂费,为309名学生减免了书本费,占全部学生的一半多,在全县享受名额是最多的。可就是这样,还会有一些学生因贫困辍学,“减免范围要是再扩大一些就好了”,张校长说。记者了解到,义联庄乡是一个省级贫困乡,大部分农民都是靠种地为生,再就是有点柿子林,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附近村子里有粉碎石子的厂子,也有人在那里打工,但那种高危险的作业时常有危险发生,似乎每年总有死人的消息传出,这也造成了单亲家庭的增多。

  农民三年才能挣够大学一年的费用

  据张校长介绍,乡中每年能有30%的学生升入高中就读,其中公助生有五六个,公助生每年学杂费加上住宿和生活费为一千余元,而自费生则要花到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孩子上完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问题,但是到了高中,孩子的支出就要占到家里收入的1/3-1/2了,如果要培养一个大学生,就除非家庭有些额外收入,否则就必须借债了。“去年我们乡考上本三以上的有十来个呢,别说一年一万元的本三学费出不起,就是本二、本一的学生入学时,家里一般都得借点钱才能凑起费用。”张校长介绍,他的女儿今年刚升入大二,他把去年一年给女儿的钱都做了记录,一共是一万两千元,“我有这样一个工作,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我的所有收入也就是够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对于那些单纯靠种地那点收入来维持家庭的普通农民,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几乎相当于他们两三年的收入。”据知情人介绍,在这个乡,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最后忍痛放弃的。

  多子女家庭不能顾及所有孩子的教育

  离开了义联庄乡,我们选择了徐水另一个相对富裕的乡镇———东史端。这个乡是个平原乡,而且临近高速公路。除了种地,许多农民种植大棚菜,还有许多加工汽车轴承的。据当地人讲,富裕的家庭能有上百万元的积蓄,人均收入也在一千元以上。西史端小学一共有303名学生,8个班,有48名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到达这个学校的时候,恰好有一个学生家长到学校和老师谈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前几天回家说,‘真是怪事,学校又退给我一百多元钱’。我今天过来问了问,才知道我们孩子是享受了学费减免。”这个学生家长叫李秀敏,今年45岁,穿戴干净整齐,脸上有些劳苦之色,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大一些。西史端小学校长林景旺表示,为了确保“两免一补”的顺利和公平性,他们都是先把所有学生的学杂费都收上来,再把钱退给符合条件的学生,李秀敏的孩子拿到的正是这笔钱。李秀敏家里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孩,初中毕业已经出去打工了,小的是个男孩,在这个学校上五年级。“我丈夫三年前得癌症去世了,家里就我一个人挣钱,种着两亩来地,放着几只小羊,一年到头,也就剩个大几百元钱。”李秀敏说,女儿的学习其实也一直是中上等,但是家里两个孩子上学实在困难,如果都供着上学的话,将来上了高中、考上大学,连吃饭都是问题。“闺女挺懂事,自己说不上了,现在打工一个月能挣二三百元钱,家里情况才好些了。”

  对于农民王洪印来说,最让他自豪的是儿子,最令他心酸的还是儿子。当说起刚刚考上大学的大儿子时,他眉飞色舞,满面笑容;当说起已经辍学的小儿子时,他又一脸的悲戚和怅然。

  知识改变命运历程艰难

  据介绍,李秀敏这样的家庭,在这个乡算是中下等经济条件的,有许多富裕家庭,但大部分是比李秀敏家强一些的中等家庭。一位乡中校长表示,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家里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一般能够供养孩子到高中毕业;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一般就有孩子上到初中毕业、甚至不毕业弃学打工或务农了。按照平均财力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基本要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像李秀敏这样的困难家庭,一般要两到三个家庭的总和,才能供养一个大学生。“知识改变命运。”许多农村的贫困子弟在这样一句话的激励下发奋学习,可是对于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千万父老乡亲来说,这样一条富有赌博色彩的改变命运之路充满了荆棘、艰辛和不可预知。

  “现在报考研究生的越来越多了,80%是大学毕业生。在石家庄市的一个报名点,因为人太多了,一个女孩竟然被挤哭了……”这是前段时间研究生报名中在石家庄盛传的一件事。还有数字暗合此意———从2000年至2004年间,重点大学的本科招生增长较为平稳,专科生规模快速萎缩,而研究生扩招速度明显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长率为19.5%,硕士生更是达到23.1%。

  在对教师教学负担的调查中发现,2000年,平均一个导师带3.8个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个导师要带7.7个研究生……

  大学成了7年制?

  四年级的大学生晨晨目前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么考研,要么放弃考研。考研可以提高就业身价,为赢得更好的社会地位积累资本,但同时也意味着多三年的付出和花费,这对于父母都下岗、内退的晨晨家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晨晨好像一下子就懂事了。‘十一’放假回来,我给她钱,她说什么也不要,只说学校还有呢,还有以前爱吃的零食、水果什么的也没让带,其实我知道她是舍不得让我花钱了。”晨晨的妈妈说。对于她来讲,晨晨继续考研深造一直是她所希望的,她认为,只要将来孩子能好,就是她生活最大的安慰。“我不希望孩子像我和他爸这样生活。”她说。对于晨晨来说,如果放弃考研,意味着早三年就业,以每年收入两万元计,三年就是6万元,不仅可以供养自己的生活,而且还可以孝敬父母一些,让父母生活得更安逸。“现在已经很冷了,可是家里的暖气还是冰凉的,妈妈说只有我回家的时候,才会烧暖气,这样可以节省些。”

  11月17日,晨晨有些沉重地说。晨晨家里一直烧着土暖气,她说一想到这个冬天,妈妈和爸爸为了省钱供她上学,她心里就不是滋味。她很想放弃继续深造的打算,“但这样妈妈会很失望的。”她说。晨晨和她的家庭所面临的矛盾,其实是任何一个家有学子的家庭都有可能要面对的。一方面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是孩子对给家庭带来的负担的内疚。

  “现在抚养一个孩子实在太累了,父母赚的大多数钱都供他读书了。”上海一位家长感叹说,“学校收费高,另一方面为了孩子将来,又不得不跟风送他去学这学那。”

  “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这是爱与期望带来的问题。”某心理学研究者说。他认为,在目前应试教育与企业惟学历适用的非正常人才观念的挤压下,类似这样的家庭矛盾和冲突应该是一种正常存在。晨晨的同学认为,晨晨放弃考研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为了长远利益计,牺牲三年时间,家里再投入三年,可以为将来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她越强,将来对家庭的帮助越大,否则,他们家将永远在这种状态下辛苦度日。

  由此看来,在晨晨的同龄人中,高学历等同于高社会地位、高收入的想法是占主流地位的,也正是这样的认识,决定了近几年来考研人数急剧攀升的现状。但是,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多年职业生涯的河北渣达亿隆投资公司刘董事长看来,用人单位的人才建设存在着制度成本问题,对于一个正常的单位来说,应该是高、中、低三种学历的人才都需要,一些事务性岗位完全可以提供给非高学历人员,而低学历人员也完全可以在一个岗位上积累工作经验,从而成长为公司一名不可缺少和替代的人员。并非是人人都需要高学历。那样既浪费单位成本,同时也浪费学历培养成本。同时,记者在我省人才市场了解到,高学历人员找不到对口的岗位,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实用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对突出矛盾。

  小学从幼儿园开始?

  尽管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但是对于家有读书郎的父母来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孩子接受全面的教育却是必然的选择,创造条件让孩子受到精英教育,这使得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断攀升。要把孩子培养成材,那么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于是,许多孩子的小学已经提前到了幼儿园。幼教阶段(3-6岁),选择好的幼儿园很关键,不仅要生活条件好,硬件设施全,而且要教育好,最好是有英语、画画等课程,如果能上蒙氏教育班最好。“正常班赞助费1200元,蒙氏教育班赞助费2000元。”这是一家省级幼儿园的赞助费收取标准,该园园长说。报名时间在每年的3月,如果想保险一些,最好在头一年的12月就来登记,“可能有希望上。”她说。中小学阶段,也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支配下,每个中小学生都不堪重负。

  “国家一再坚持减负,可我孩子肩上的书包却越来越重。”一名中学生的母亲说,“不敢减呀。人家都读奥数,我的孩子不读的话,如何跟人家竞争?人家孩子都学音乐、画画,多多少少都有些特长,我家孩子不学的话,将来肯定技不如人,所以只有不停地让孩子上辅导班长本事。”今年13岁的初三学生张小每周要上6天半的课,还有两个晚上要接受家教的辅导。“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星期天的下午。别说别的娱乐了,连姥姥家都不能去,因为一个下午的自由时间要做洗澡,洗衣服的事。”她说。这样看来,对于张小这样的中学生来说,不仅要为额外的学习付出时间、金钱等成本,而且还要付出感情成本,以牺牲两代人的亲情为代价,赢得需要但并非必要的额外学习时间。

  汹涌澎湃的“高四大军”?

  高中复读生西丝在又一年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迎来了她18岁的生日。这一天她妈妈不仅带她去了肯德基,而且带她逛了商场,买了衣服和礼物,还买了她喜欢的音乐碟。“很久没有这么放松了。”西丝有点留恋这样的日子,但是她的妈妈却认为,除了生日可以这样让她放松一天之外,其余的时间可不能这样“浪费”。“为了她将来的前途,现在必须把一切时间用来学习。”其实在今年的高考中,西丝以580分的成绩考取了本科学校,但由于她父母认为以她的实力完全可以考得更好,因此他们一致决定让西丝复读,以争取来年考取重点大学。“爸爸、妈妈认为,非重点大学毕业很难找到好工作,将来继续深造也会受影响。”西丝说。为此西丝付了6000元复读费,教辅书等虽然有去年的,但肯定还要买新的。“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西丝妈妈说。

  对于大学自费生王先来说,他读大学的费用是他下岗的妈妈在超市打扫卫生挣来的。“我每个月可以挣到1200元,自己每月花费200元,存1000元,一年下来刚好给儿子12000元,学费、书费就都有了。”这位母亲说。为此她只能吃最便宜的伙食,牺牲自己的一切花费。“从前还给自己的妈妈买点东西,表表孝心,但现在不仅不能孝敬,还要经常要老人补贴我们。”王先的妈妈说。其实就王先本人来说,他是不想读这个大学的,“我自学了动漫知识,能找到很好的就业岗位。事实上,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就已经在一家网络公司找到工作了,做动漫推销,第一个月就收入了2000元。但后来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考取了现在的高校,但需要自费。我想放弃,可妈妈不同意,她说我不能满足于现状,否则将来肯定被淘汰。妈妈希望我继续读书,而且为了将来发展,她不许我打工,怕影响我继续深造。她说我最好能读到博士。”

  多受1年教育,收入提高2.4%?

  从这些不同阶段的教育个例来看,不论是什么样的教育,也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学习条件,都已经把受教育的年限从幼教开始拉长到了研究生教育。而在一个大学毕业班里,2/3的学生都要参加研究生考试也已经是很常见的现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成本也就在这拉长的教育年限中,成倍地增长。从幼教到精英教育,在一级一级的台阶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所精进。但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社会环境下,精英的成材之路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

  “但是大环境的驱使和教育产业化的社会现实,使得精英教育变成了一种大众需求。我们应该注意不要让精英教育兑水,像现在的大学教育普及化一样,如果精英教育不再精英化,那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教育学家贾随刚认为。出人头地的想法,使人人都对精英教育趋之若鹜。

  从幼教开始的一种社会办学、家长投入给孩子额外学习的教育方式已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与合作的一种社会契约。实际上,在目前的教育市场,这样的契约实际已经在暗中生成。但是对于一个用人单位来说,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却必须充分考虑过程成本、执行成本和社会成本。

  认知科学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比例为1∶3∶9,而三者对社会财富贡献(即人才资本增值)的比例为1∶10∶100。据世界银行一份报告资料显示,劳动力平均每人多受1年教育,收入至少要提高2.4%,GDP则会增加9%。虽然如此,但不正常的人才观念和用人制度,必然催生不正常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成本。专家认为,人才培养是长远之计,应从长计议,有科学规划。从起点教育、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到换岗锻炼等,都应有计划进行。时紧时松、时抓时放的培养,只会增加培养成本,难以产生良好的人才效益。

  择校引发“教育高成本”

  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李强对于教育成本的衡量,目前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计算公式,国家教育局的有关专家也一直在对这一课题进行调研。教育成本可能涉及到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社会成本、教学仪器折旧等等多个方面,对于家庭来说,哪些是纯粹的教育投入,哪些是孩子生存的基本支出,界定起来也比较模糊。

  目前从学校方面来说,教育成本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另一方面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投入。目前从我们得到的全省中小学的反馈来看,按照我们目前实行的“一费制”,大部分工薪家庭负担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没有问题。如果考虑到小升初的择校问题,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就是比较困难的了,有的初中择校要交8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高中也是这样,如果上一个普通高中,一年的学杂费也就是500元左右,如果想择校的话就要有更多的付出,这和家庭的教育理念是有一定关系的。可以说国家提供的资源是能满足学生的基本教育要求的,但是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得到差异化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阶段的教育成本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国家投入、家庭支出、社会参与。目前是国家基本承担,个人负担的是较小的部分,大概占到总成本的15-20%。考虑到我国还有许多地方比较贫困,国家近两年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生实行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减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4年资助了约13万学生。根据我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普九”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也许是可以预期的。

  发展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不是只有政府一家有这个责任呢?面对高额的大学学费,一种声音自然而然地出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费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贫困生的比例在扩大

  河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闫东利我们学院现在有学生2200人,其中有600多人为贫困生,是我们的重点扶助对象。从发展来看,贫困生的比例确实是在扩大的。这一方面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还有学生总人数在增加,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比以前多了;另一方面,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确实也在提升。原来的时候,贫困生也有,但是缺口小,人数也少,依靠一些补助,基本能够保证缴纳各种费用,现在每年入学的时候,我们仍能了解到一些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东挪西借也凑不够入学报到要交的那笔费用。

  以一个普通的城市工薪家庭为例,夫妇俩每年的收入大概是2—3万元,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平均支出(包含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等)大概是万元左右,也就是要占这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还要多。如果父母有一方下岗或者是单亲家庭,那么就要动用这个家庭的积蓄才能让孩子完成学业。目前学生面临的压力要比以前大多了,这一方面是经济上的,一方面是就业上的。这些压力也直接波及到了学生的家庭,有许多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凑学费出来打工,还有的病了不就医拿药硬挺着。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我们这个社会转型期和教育改革的独有过程,同时也应引起关注,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确定了“奖、贷、助、补、减”的政策,来帮助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目前上到国家、下到石家庄市都有一些补助政策,还有一些社会慈善家设立了许多帮助贫困学生的基金,应该说,整个社会已经注意到教育成本的问题,并且都在积极介入。

  社会资助体制应更顺畅

  河北师范大学学生处长:陈世民曾经有媒体报道显示,现在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于一个农民10年的收入总和,可以说贫困问题是非常突出。每年我们学校都去一些贫困生的家庭进行走访,有的地方的贫困情况是难以想像的。我认为解决目前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助学贷款”。从中央到地方目前对于“助学贷款”都非常重视,但是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作为高校也在积极想办法,河北师大现在每年确立2000个勤工俭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帮助,而且在积极为学生申请国家贷款的同时,每年还有上百万元的校内助学贷款,这部分贷款是无息的,对于取得奖学金、三好学生的贫困生还会减免10-50%的还款。但是这么多的贫困生,单靠学校势单力孤,整个社会资助体制应该更顺畅。

  世界各国高校学费占人均GDP的20%

  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高校学费标准,大约占人均GDP的20%。从世界整体而言,学费占人均GDP一般在20%左右。美国:2001年,美国大学平均学费为5000美元,约占美国人均GDP的15%,公立大学的学费一般只几千美元,而且美国78%的大学生在公立大学就读;英国:在欧盟国家中,英国是较早开始打破免费高等教育制的国家。从1998年起,英国开始对本国学生每年收取最高不超过1100英镑的学费,占英国人均GDP的7.3%,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效尤。另外,许多欧洲国家都实行福利教育制度。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并不收取任何高等教育费用,法国等一些国家则只收取少量的入学注册费。西欧和北欧等许多国家,其大学生的教育是免费的,如瑞典、芬兰和丹麦的各大学也会继续推行免费高等教育。

  一直以来,许多欧洲国家都实行福利教育制度,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并不收取任何高等教育费用,法国等一些国家则只收取少量的入学注册费。但近几年来,由于欧盟各国政府逐渐削减高等教育的投资,欧洲各大高校也纷纷被教学资金紧张所困扰(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