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联合自主招生 引发出“人才”概念


    今天,看到新闻: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三所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决定在2010年自主招生选拔中实行一档多投政策,三所高校联合命题、统一组织笔试并共享考试成绩,考生可凭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选拔笔试成绩申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候选人资格。

 

    我很高兴,中国的高校教育终于从通才教育走了出来,很为众多的学子们感谢这三个学校勇敢的行动,让他们为自己的爱好而自豪,而不会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的“歪才”。在确,我们看到许多“歪才”成功了,韩寒高一退学成功的成为了自由撰稿人、丁俊晖初中水平成功的成为职业台球手……当然这是顶级“歪才”,那一般的“歪才”呢,只能在高考大军中吃了“太公平”的亏。

 

   我有一位学生,在重新复读高中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想通了,能够平心静气地去走这三年,不要忧伤,但是,无论怎样安排,都无法熨平心底的褶皱,无法平息狂起的波澜,我们是否一定要在一种落寞的抬头低头和无休止的伏案中去迎接一份过于劳累的成长,拿我们全部的时间全部的青春去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赌博,为了去兑换那构想中尚未到来的荣耀,当我们被怜悯地赐予一张通知书,而欢呼雀跃,喜极而泣的时候,我们的灵魂就得到了超度?我们就可以摩登城市里繁华的生活而不被别人瞧不起?那时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本身吗?”我当时是心酸而心痛。

 

      他们为了追求高考的分数,把自己徘徊在自己所不喜欢的领域里,埋没着自己的才华,没有兴趣的会钻研吗?创造力有多少?

     为什么留学出现低龄化?为什么会认可国外的教育?国外的教育重视的是什么?他们对人才的理解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人才?中国现阶段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决定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