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银行体系信贷投放能力静态观察
1.银行体系整体信贷投放能力已显著下降。由于新增贷款增加较多,仅一季度,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年初的12%和9.9%下降至11.3%和9.2%。
假设:(1)银行业的资本扣减项与市场风险资本在2008年的基础上保持不变;(2)2009年9月起不再净增次级债与混合资本债,民生、招行等已公布的融资计划顺利实施;(3)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5万亿元。2009年及未来新增个人购房贷款1.6万亿元;(4)2009年银行业利润零增长,利润的25%用于现金分红,其余补充资本金;(5)忽略新增贷款产生的利润对资本金的增厚作用。
表1 银行业整体新增贷款空间 |
|
银行业整体目标资本充足率(%) |
新增贷款的上限(万亿元) |
11 |
1.32 |
10.5 |
3.53 |
10 |
5.99 |
2.距离上一次较大规模股本融资较近的银行,放贷能力强于距离上一次股本融资较久远的银行。部分银行上半年资本充足率已低于或接近于银监会要求的10%的底限。
表2 各上市银行最近补充股本时间与09年上半年资本充足率 |
||||
|
股本增加方式 |
时间 |
资本充足率(%) |
核心资本充足率(%) |
北京银行 |
A股IPO |
2007年9月 |
16.12 |
13.48 |
建设银行 |
A股IPO |
2007年9月 |
11.97 |
9.30 |
南京银行 |
A股IPO |
2007年7月 |
15.20 |
13.31 |
宁波银行 |
A股IPO |
2007年7月 |
12.84 |
11.56 |
交通银行 |
A股IPO |
2007年5月 |
12.57 |
8.86 |
中信银行 |
A股与H股IPO |
2007年4月 |
12.04 |
10.45 |
兴业银行 |
A股IPO |
2007年2月 |
9.21 |
7.46 |
工商银行 |
A股与H股IPO |
2006年10月 |
12.09 |
9.97 |
招商银行 |
H股IPO |
2006年10月 |
10.63 |
6.50 |
中国银行 |
A股与H股IPO |
2006年6月 |
11.53 |
9.43 |
华夏银行 |
A股IPO |
2003年8月 |
10.36 |
6.84 |
深发展 |
A股配股 |
2000年12月 |
8.62 |
5.08 |
民生银行 |
A股IPO |
2000年11月 |
8.48 |
5.94 |
浦发银行 |
A股IPO |
1999年9月 |
8.11 |
4.68 |
3.已上市银行强于未上市银行。非上市银行的股东入股时绝大多数按1元/股的平价入股,并无IPO溢价发行带来的资本增厚效应。不少非上市银行只是2006-2008年经济高速发展,银行业经营利润大增时,资本充足率才刚刚达到8%的水平。
二、2010年银行放贷能力的动态分析
1、如要保持2010年新增贷款不低于2009年,则银行体系必须大规模补充资本。
假设:(1)2009年银行业利润零增长,2010年增长10%,25%用于现金分红,其余补充资本金;(2)目标资本充足率为11%,杠杆倍数为9倍,(3)其余假设同上。则银行业需要补充的巨额资本金接近于2009年A股全年融资规模。
表3 2010年银行体系需要补充的资本金 |
|
2010年新增贷款(万亿元) |
需要补充的资本金(亿元) |
10 |
4246 |
11 |
5346 |
12 |
6446 |
2、2010年新增贷款同比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1)监管政策的转变将导致银行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发行次级债这条补充资本的捷径。今年前8个月,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包括混合资本债)总量达2316.5亿元,是2008年全年724亿元发行量的3.2倍。
但银监会新规根本上改变了银行依靠发行次级债支撑贷款高增长的经营方式:
①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补充附属资本时,主要商业银行(含国开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下同)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其他银行为5%)。
②主要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额度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其他银行为30%)。
③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原则上应面向非银行机构发行,商业银行投资购买单一银行发行次级债的额度不得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15%,投资购买所有银行发行次级债总额不得超过自身核心资本的20%。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约为1921亿元。
④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中全额扣减2009年7月1日起本行持有其他银行次级债的额度。银行将基本不会购买其他行发行的次级债。
(2)银行资本补充将更加依赖股市,但股市未必能承受巨大的融资需求。即使不考虑创业板、国际板和大量已宣布融资计划或已通过审核的融资,哪怕A股只满足银行股的融资,也只有2007年的融资量可满足银行的需要。
(3)欧美国家有可能推动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更严格的规定。不久前结束的G20会议公告中表示“20国集团中所有主要的金融中心都将在2011年前采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国银监会降低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底线的可能性很低。
(4)最近十几年,当银行新增贷款净增额大幅上升后,都有所下滑。
三、新增贷款下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1.有可能引发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至少会提高政策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的成本。今年房地产销量的上升和价格的上涨,购房贷款“功不可没”。
2.使泡沫化的股市失去支撑。从1995年M1同比增速与上证指数的关系来看,货币供应量对股市至关重要。今年巨量的新增贷款是货币供应量增速明显提高和股市再度泡沫化的重要推动力。
3.导致银行潜在的资产质量问题显性化。去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不少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而银行贷款可展期一次,掩盖了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问题。当新增贷款下降,不少经营困难的企业贷款不能再次展期,将使银行资产质量问题显性化。
4.导致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失去支撑,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加大。1998年中国经济处于低谷,在政策刺激下回升,但随后因新增贷款增幅下降等因素,经济二次探底。
5、按往年规律,2010年上半年银行仍将集中放贷。但由于2009年同期基数较高,并且大量的长期贷款项目对后续贷款的需求量大,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一般项目的贷款需求满足率将降低。
四、以银监会为首的各方面对继续大幅新增贷款的态度将有所转变
1、中国经济增速已明显有所回升,对大幅新增贷款的依赖性减弱。
2、银监会为防范银行贷款风险已屡有监管新动作:口头要求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2%;发布限制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新规;发布固定资产及流动资金贷款银行直接支付的新规;强调二套房贷的限制政策不变;另有报道,中国银监会已对几家资本充足率低于9%的银行暂停新业务、新机构审批。
3、年末CPI将由负转正,明年可能达到5%左右。银行净利差在2009年第2季度形成向上拐点的概率非常大,银行延迟发放贷款对提高利差更有利。另外4季度新增贷款对银行全年业绩贡献非常小。银行放贷的积极性有可能降低。
4、为防范风险,以工行、建行为首的银行主动限制下半年新增贷款额度。
5、审计署开始调查4万亿政策配套的项目贷款的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