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灵想有个家


  我是九零后,属于在网络上被炒热了的一代人。在“十年一代人”特别流行的今天,九零后,继“八零后”之后,被置于了更多非议之中。任性、自大、不能吃苦、学酷、玩网络游戏、忘记传统、盲目跟风、西洋化……似乎连自己一想到九零后,也会想到这样的词语。

  在这样批判声中成长,我对这些不置可否。也许这是个性?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发展?我不知道。只知道在自己周围的确有这样的九零后。

  直到今天,大四,即将面临毕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实践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心灵想有个家。现实中的家,是温暖的港湾,是最安全、最亲切的归属。而心灵中的家,应当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归属,一种稳定的精神安全感的来源。今天,我感到,一种最传统、最朴素的价值观正在召唤着我的心灵。这些价值观,比如承担责任、感恩、尊重、善良、诚信,构成了生活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它们是老套的,无华的,是现实的生活赋予的,但却又是那么可靠。

  看到电视上男男女女嗲嗲地说话,漫不经心的样子,曾以为是时尚。但在办公室真的听到一位同事这样说话时,我却突然觉得很别扭,很不被尊重。

  在MV中看到一位任性的帅哥,觉得酷极了。而当实践小组中真的出现这样一个人时,成员却都不太欢迎他,更受欢迎的,倒是那些乐于付出、勤奋肯干的人。

  在报纸上看到叛逆的青年与父母对抗,觉得他对极了,而现实中,还是觉得父母的话有道理,觉得平白无故伤害爱你的人是多么的荒谬。

  曾经以为传统的音乐太老套了,喜欢现代的明星。然而,第一次让我心灵找到共鸣、热泪盈眶的音乐却是从国外回来后在地铁站听到的“我爱你中国”。

  四年的实践,我做过记者、家教、翻译、推销员、培训师,也有创业的实践。这其中,最有力的鼓舞,是来自团队伙伴们信任的眼神,是来自朋友的一句“你能行”;最感动的,是在实习时一位工作多年的律师称我为“同事”,是一位学员写信称自己受到了心灵的洗礼;最快乐的,是承担责任、帮助他人的成就感,是达成目标的满足;最好吃的,仍是妈妈做的菜和爸爸包的饺子。

  朋友间,偶尔装装酷,耍耍性子,玩个刺激的游戏,是挺有意思,但这些充其量只是生活和友情的花边。生活不是MV,不是网络,不是童话。生活就是生活。

  上个月在一家公益法中心实习。每天中午,我和几位年轻律师互相谈论的时尚、音乐,这些话题我们都非常熟悉,但它们触及不到心灵。真正让我特别受触动的一次,却是中心主任因鱼缸换水问题向员工问责的一个细节,“今天是一个鱼缸,那明天是案件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用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最细小的事,最朴素的观念,却一下子进到了我的心里面去,顿时觉得精神一振,特别踏实、有干劲。

  昨天中午,与一位北大与一位留美归来的北大教授吃饭,请教问题。我无意中提到了正在热播的美剧《绯闻女孩》,说每次看到片中大学生混乱的关系、劲爆的恋爱剧情时,心里都觉得挺难受的,但又想知道到底这是不是真正的时尚。教授说,从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我们生活。后现代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标准。这似乎把人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了,却也给世界带来了太多问题,比如婚前纵欲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悖论。没有标准真的是好吗?教授说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当然,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

  不错,“标准”是个大问题。今天,我们对人已经越来越包容,不再以唯一的准线来衡量人。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是好事。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生活没有了原则?不。人终究还是人。是人,不管掌握了多么先进的技术、生活在多么发达的时代,一些最朴素传统的价值观,感恩,尊重,忠诚,承担……仍然会是生活的正道,是人性所共需的。

  因此,我觉得,不管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我们终究会回归,会返璞归真。外表也许更酷了,流行语也许变化了,生活方式也许更现代了,但我们还是中华民族的后代,还是藉以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智慧的法则进行生存和创造。

  一颗坚强而健康的心灵需要一个家,需要一种稳定的价值观让自己不慌乱、不迷茫、不受诱惑。今天,我觉得自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