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些区县已经把学生是否近视纳入到保送的评价标准当中,“在渝中区的保送政策中,视力好就能加1分,而市级三好学生的加分才0.5”,某小学校长如是说。而保送上重点中学,毕业生的竞争都非常激烈,“有时候大家差距都非常微弱,视力好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独有偶,山东省教育厅的一项抽检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即使在周末,96.5%的小学生和98.9%的初中生都有超过一个小时的作业,甚至有4.9%的小学生和15.7%的中学生周末作业超过6小时”。
这两个表面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新闻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话说谁愿意近视呢,放着好好的心灵窗户不要,还非得给窗户装上玻璃。近视的坏处恐怕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然而是什么让“大多数中小学生近视(新闻原文)”的呢?还不是在学习和考试压力下的教育方式,太多填鸭似的教学,书山学海的激励,题海战术的习惯,哪一样不是让学生近视的直接原因。在现有的教学手段下,学生们在近视面前难以幸免,这是事实。而且“经过科学证明,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用眼习惯不好,但是也有遗传等因素”,这下好了,人家先天近视的也变成“素质教育的失败者”了。
教育部门要显示自己秉持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当然得采取一些表象上看来尊重素质的政策。不要近视学生保送,可能也是出于这种思考。近视学生整天就知道耗时间做题看书,学习成绩的保证是依靠考试分数得来的,那么这样的学生一定是“素质”不全面,没有真正的获得“素质教育”所带来的理念。但是这是谁造成的呢?哪个学生不愿意生动活泼的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但是为了做作业连睡眠都保证不了,还需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保障眼睛,真是难为了这帮孩子。现在倒好,教育局脑袋一拍,近视的学生不能参加保送,看似在惩罚那些只知道埋头苦读舞文弄墨的学生,实际上却是在用“枪扫一大片”的方式在搧自己的耳光。
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从来都是不愿意分析现实状况的,可能政绩的要求在他们眼里远大于正在落实的荒唐政策所引起的不满。“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客观上不能实现并不代表不能从中获得“改革”和“创新”的名声。把近视纳入到保送评价中,唯一能得到好处的,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又在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用控制近视的方式诱导大家往素质教育的路径上靠拢。而可怜的学生呢?只能一边用刻苦来完成已经影响了睡眠时间的作用,还得注意保护眼睛,防止近视。那可是重点中学的保送资格,而在重点中学,又意味着上大学的几率大大增加,说不定还能在有“校长推荐”的学校直升北大呢!
这些道理所有人都懂,为什么总是有人拍脑袋就能想出如此荒唐的东西,真是令人折服。任何政策的制定和施行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并且能够在社会运行中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远的计划,不是在我们口口声声高喊“素质教育”口号的类似“大跃进”运动中就能实现的,搞这些小动作来折腾孩子,真是得佩服这些官僚无尽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