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学院新的文化读本就要出版了,宣传部编辑周岚请我审稿,关于这本新书我和小周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周岚将这次对话写成小文,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为了表达的思考
“名字是否可以改为《表达与思考》。”我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叫《表达》,胡建波院长在读完小样中大部分文章后这样说。
我心里暗忖,一向讲究逻辑的院长怎么会连“思考”、“表达”的逻辑顺序都搞不清:“为什么?不都应该是先有思考,后有表达吗?”
院长笑着摇摇头:“你现在再去看一遍我的博文‘访法纪行’。”
点击博客到那一篇“逛街景,论表达,谈个性”。慢慢读,看到这一句:“学会表达,这个简简单单的教育目的,让我们的教育回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常识,回到了孩童的牙牙学语,回到了热恋情人间的窃窃私语,回到了亲人离去的泪水与仪式。”
好像有点明白,但又不是很透彻。
院长看我若有所思的表情,开始向我提问:“小孩子牙牙学语时是先表达,还是先思考?你阅读、听老师讲课,是不是通过书的作者及老师的表达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你思考的正确与否,不表达如何得以验证?”
“表达与思考之间的关系是否象‘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之间的关系,难以分清?”我还是不太想被院长轻易说服。
“你已经不坚持一定是‘鸡生蛋’了,我也算没白费口舌,当然了,不能讲‘先思考、后表达’不对,关键在于你重视和强调什么。我们的同学背了太多的知识,既缺思考,更少表达。我强调表达,一是因为大家太缺乏‘表达’的机会与场所;二是不以表达为目的的思考大多是低效率的胡思乱想。”
我以为自己有些明白了:“为了表达的思考!”
“对,你这句话挺经典。”院长说道。
“可是,您觉得大家通过读这本书就真的都能够学会表达和思考了吗?”我还有疑惑。
“肯定不会那么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文化读本逐步提高大家的鉴赏力。鉴赏力是打开‘表达与思考’大门的钥匙。” 院长答道。
“把我们今天的对话记录下来,写一篇小文章如何?”院长又说。
“我写不好,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我真的不敢写,怕在院长面前丢丑。
“你会通过这次书面表达想明白‘表达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别怕,我来替你把关审稿。”院长没有放过我,逼着我“表达”了。
——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