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渐成2010年经济主动力


   消费渐成2010年经济主动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各家银行发放了7.4万亿元新贷款,其中3月份的月度放贷额达到创纪录的1.89万亿元。出现大量放的情况是因为银行响应官方号召,将资金注入中国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以避免增长放慢。不过,银行放贷速度在下半年放慢。此前,监管者要求银行收紧贷款并加强风险管理。他们担心出现坏账并怀疑经济刺激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导致价格飙升。

  回顾2009年,我们发现始终超越人们预期的就是新增贷款量,正是信贷的超常规增长,才遏止了中国经济下滑,并成功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也正是信贷的超量增长,A股市场在2009年上半年演绎了持续上扬的曲线,房价和股价上涨成了一种“货币现象”。而人们在2009年2季度就开始预期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如约而至,因此,货币高增长、物价负(低)增长、资产价格高增长,成为了2009年独特的“货币现象”。

  在出口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投资增速在中长期也得回落。中国上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内,出口的高增长事实上带动了制造业投资的高增长,加上房地产投资高增长,使得投资成为上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力。据测算,2009年每一新开工项目的平均计划投资规模为0.41亿元,比2008年的平均规模扩大900万元,这种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项目对就业贡献不大,对消费贡献有限。因此,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将逐渐转向消费,中国将会经历一个长期的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的过程。

  预计2010年合适的货币增长率水平为19%左右,对应的贷款余额增速为19.4%,新增贷款额为7.6万亿元左右。据我们估计,这一规模的新增贷款大约可推动25%~28%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如果按28%衡量,对应的投资实际增速将达24.6%,资本形成总额将会增长12.2%,可以拉动经济增长5%。我们也应注意到,2009年过量投放信贷资金,且主要投放中长期贷款(占09年新增贷款的65%),系统地提高了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

  目前,中长期贷款集中配置在制造业、交通运输行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以及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行业,这五大行业所占的中长期贷款比重分别为17.1%、20.8%、32.2%、16.7%以及8.1%,共占中长期贷款的94.8%。中长期贷款过度的集中在公共投资和房地产行业,这本身就极大的提升了中长期贷款的风险,也制约了下一年度中长期贷款份额的上升空间。反思中长期贷款过度集中的投放特征,实际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当前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模式的风险。因此,要系统性降低中长期贷款的风险,依靠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无法实现,最终有赖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2010年中国经济的重心将转向扩内需和调结构,从而逐渐释放中国的消费增长潜力。政府经济战略的调整,最后必然反映在经济政策的导向上,预计2010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政策内涵可能会有所调整。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保增长的导向非常明显,从财政支出结构看,用于医疗、社会保障等的支出比重持续下降,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的比重快速上升。同时,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也进一步提高,西部虽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但财政支出增长却最快,因为只有中西部才有最迫切的投资需求。2010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导向预计将会有所调整,用于民生的支出份额将会上升,尤其是保障体系的建设将会加快,这也会释放中国社会的消费能力。

  2010年中国经济内生性全面扩张。由政策刺激到全面内生扩张,刺激已成多余。经济扩张早已经进入政策刺激和内在回升的双重阶段,内在扩张的趋势挡不住。内生扩张遵循“耐用消费品—固定资产投资—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存货投资—净出口”的路径。房地产、汽车销售的大幅增加一开始只是导致以前积累的库存减少,这一阶段到目前已经结束,我们看到房地产投资在快速上升,耐用消费品行业的投资上升将会逐渐拉动中上游行业的连锁反应,并通过经济的总体扩张和财富分配效应进而带动一般消费品,乃至奢侈品的销售。随着基建投资的深入和耐用品行业扩散效应的延续,制造业、然后是最上游的采矿业投资会逐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