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育市场灵魂
杨继绳
* 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杨继绳网易博客、本文链接及本声明
如今,消费者进入市场,常存几分戒备:怕买到了伪劣商品,怕在价格上当了“冤大头”。面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欺诈行为,也有人摇头叹息,他们断言:“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毛病!”
这种断言是不对的。正确的结论应当是:买卖中的欺诈行为不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毛病,而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完善的毛病。
近来,培育市场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不过,人们在培育市场时,较多地注重市场的物质方面,较少注意市场的非物质方面。市场的物质方面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消费品市场和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市场竞争规则(市场法规、市场管理制度等)是市场的非物质方面,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市场的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方面――市场灵魂,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是说的市场灵魂是指市场观念、市场道德、市场心理等。如果把通常意义上的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称为市场的“硬件”,那么,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灵魂则是市场的“软件”。市场规则和市场灵魂不同的是,前者外在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后者是内心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市场灵魂建立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它比市场规则的影响更为深远,更为广泛。对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市场灵魂的建设是一项根本性的建设,也是难度很大的建设。
市场观念,不公仅仅是指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商品,而是有很广泛的内涵。例如,等价交换观念就是其中之一。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观念上,我得到了对方多少,就应当付出多少;我付出了多少,就只能索取多少。这就是“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巧取豪夺和等价交换观念就不相容。权利观念也是重要的市场观念。在市场交换中,一方的义务是另一方的权利;一方的权利要靠另一方履行义务来实现。买卖双方有严格的责任制约。市场道德观念包括职业道德观念、商业信誉观念、遵纪守法观念等。市场道德并不要求进入市场的人作无私的奉献,而是要求在利人的前提下利己,通过利人来实现利己,绝不允许通过损人来实现利己。市场心理应当包括对违反市场规范和市场道德者的排斥心理,对市场风险的承受心理,等。市场有了这样健康的灵魂,就能潜移默化地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他们的相互关系。
面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欺诈行为,还有另一种看法。这种看法认为,在市场发育的初期,这些现象不可避免,可以不必去管它,等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这种现象就可以自动消失。对这种看法我不也苟同。正如躯壳不能没有灵魂一样,没有健康的市场灵魂,就没有健康的市场。市场灵魂的培育和市场其它方面的培育应当同步进行。在市场发育的初期就应当旗帜鲜明地清除市场灵魂中的毒素,大力培育正确的市场观念,优良的市场道德,良好的市场心理。否则,毒素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那时候,想消灭它就很难了。
市场,魂兮归来!
(《经济参考报》1992年7月3日)